第七百九十一章 君择臣,然臣亦择君(第2/2页)
“汝若欲对吾尽忠,那前次在长江上易旗之行,我日后当何以应之?”
魏延听了刘俭说的话,心顿时沉了一沉。
他心中其实很明白,以他先前在长江上的表现,虽然帮北军攻克了南方的水军,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后续问题多多。
魏延心中也清楚,易旗后,回头刘俭对自己一定不会有过多的信任感。
毕竟在这个时代,临阵造反和失败投降还是两个概念的。
在二重君主制的社会,那些不为主公奉献生命,转投他人的人,在某些程度上本来就已经很受人瞧不起了。
而像魏延这种在临阵之前却改换门庭,背后刺主人一刀,直接导致己方大败的人,更容易受到别人的蔑视,同时新君主也不会对他产生信任。
这是这个时代的特点。
跳槽不是这个时代的惯例,属于特例。
魏延对于这个结果很清楚,但他依旧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他知道,若是等刘俭攻克了袁绍之后,自己想要在刘俭面前建功,只怕是非常困难的。
以自己这种年轻的资历,恐怕都入不了刘俭的法眼。
而临阵易旗虽然会让刘俭对他颇为反感,但是他身上的功绩是抹杀不掉的。
而以刘俭以往对待功臣的态度和他的所作所为,魏延知道他是一个是非分明,赏罚公正的人,就算他内心对自己有成见,想来也不会因为心中的芥蒂去忽视自己,贬低自己,他会承认自己的功绩的。
经过了魏延的仔细思考,他还是决定冒险为之。
在战场上立下大功,日后就算是刘俭不重用自己,或是因此对他有什么偏狭的看法,他也绝对不会后悔。
当下就见魏延调整了一下心情,随即认认真真的对刘俭说道:
“丞相可是觉得我不值得信任,觉得末将乃是背信弃义之徒,是不可重用之人?”
刘俭笑着说道:“难道你不是吗?”
“我是!”
“只是相比于对于袁绍的忠义,我更明白我内心中想要寻求的是什么。”
“某家自年轻时,就曾听闻过丞相还有关、张、赵等将军的事迹。”
“心中可谓是无比向往之。”
“怎奈末将出身义阳,此地由袁绍执掌多年,末将成年之后,若想从军,只能投奔到袁公麾下。”
“因为末将的家族不可能因为末将一人而随便迁移往北。”
“但是跟随了袁公多年,末将发现袁公并不是末将心中真正所需要的那位名主。”
“袁公行事皆以四世三公家族中人的眼光看待,从来也不能真正的做到以才取人。”
“末将跟随袁公,感觉不到希望!”
“然,若是等丞相平定荆州之后,再投靠到丞相麾下,却也不是末将之性情!”
“君择臣,然臣亦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