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四章 目标是星辰大海!(下)(第4/6页)
就像地球外有一层大气一样,中子星最外层也有一层很薄的“大气“。
它主要是由一些轻核,比如氢核,氦核,碳核组成。
然后往内走就是中子星的外壳层,它们密度横跨七个数量级,主要由处于化学平衡的质子,中子和电子(注意到电子开始出现,并将提供巨大的费米压强,这将决定了随着密度增大中子星成分的变化)组成。
更确切的说。
外壳层的顶端还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不过随着深度的增加,密度不断增大,电子费米能也不断增大,从而更大电荷数的核也不断增加。
从最表面的铁56核,一直到元素周期表的尽头——铁核是核素图上单位核子束缚能最大的核,但是随着密度增大,它不足以提供足够的库伦能约束电子
最终,由核对称能来和电子的费米能竞争。
再往里面走是中子星的内壳层,原子核中过大的中子占比将造成核的不稳定。
它们会相互配对,形成超流相的中子气来试图降低能量。
接下来是中子星的外核了,这是中子星绝大部分的质量来源和半径所覆盖的区域,核物理中的对称能在此决定了其中可能的组分。
这个壳层的密度达到了核物质密度,形成了紧致的均匀中子系统——可能这个才是最符合公众对于中子星的认知的壳层。
这时候壳层的组成还多了缪子,因为电子的费米能不断增大,甚至达到了缪子的静止质量。
然后就是内核,物理界预期会出现带有s夸克的超子(和缪子出现的原因类似),这中间有著名的超子疑难的问题。
除此之外,pi介子和k介子的集体激发会破坏空间宇称,还可能出现介子凝聚等等……
后世关于高速旋转的中子星……也就是脉冲星还有着所谓的灯塔模型,不过这玩意儿目前似乎也有推导重来的风险。
当时徐云还基于脉冲星的某些性质写了个新书开头,想着下本书发布来着。
结果没想到一年不到使用的理论就快废了,只能说现代理论成果的更新速度确实有点儿快……
总而言之。
后世对于中子星都了解甚少,更别说如今这个时期的物理学家了。
即便是杨振宁这样的大佬,面对这些概念也显得有些无力。
因此徐云在和杨振宁的交谈过程中很多话都是收着说的,比如脉冲星的各类参数。
后世兔子们的黔省FAST天眼已经探测到了超过800颗,有时一天几个,有时几天一个。(这里推荐一下FAST的官网)
目前观测到最慢的脉冲星周期大概是10秒自转一次,已知最快的脉冲星转速每秒716圈,表面的线速度达到光速的四分之一,编号PSRJ1748-2446ad。
在不自爆身份的情况下。
徐云敢把这个数字说给杨振宁听,这位大佬不以为徐云有精神病都算是心态好的了。
过了足足有三四分钟吧。
杨振宁方才重新拿起电话,对徐云问道:
“……小徐,就算你说的脉冲星真的存在,那么它和引力波探测又有什么关系?”
徐云闻言暗赞了一声不愧是大佬,在这种情况下都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徐云引出脉冲星的目的,可是为了原初引力波来着。
如果脉冲星和原初引力波无关,那么它转的再快也没有意义。
于是徐云组织了一番语言,继续说道:
“杨先生,您应该知道,根据奥本海默归纳出来的中子星模型,脉冲星会发射很强的双极辐射。”
“假设——我是说假设啊,假设脉冲星的自转轴和磁轴有一定的偏角,那会发生什么事?”
“偏角?”
杨振宁眨了眨眼,思索着说道:
“如果自转轴和磁轴有偏角存在,那么当脉冲星磁轴扫过地球的时候,我们就会接受到一个脉冲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