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粒子的真正身份!(下)(第3/5页)
“根据经典电子动力学静态粒子模型的3X3矩阵分析,η介子的修正效果显然不可能这么高。”
波利亚科夫飞快的进行了一番心算,最终抿着嘴点点头:
“你说的是对的,尼玛。”
随后他又思考了一会儿,再次灌了口伏特加:
“如果不是η介子修正的缘故,那么就只可能是自由度的问题了。”
这一次。
尼玛没有再提出疑议。
众所周知。
物理学界把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称作为强子,强子包括介子、重子和刘华强,咳咳……
其中最先发现的强子就是质子和中子,因为原子核就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接着从上个世纪初开始,科学家从宇宙射线中陆续观测到了各种各样的强子。
这些强子的性质各不相同,包括质量、衰变周期、自旋、宇称等性质。
慢慢的,随着发现的强子越来越多,大家就开始想能否对这些强子进行分类。
而既然要分类,那么肯定要有个标准。
比如说我们会把人类根据长幼,分成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等等——在数学上的体现就是具体的年龄数字。
而在理论物理中,它们有个专业名词:
自由度。
在物理学界的努力下,重子最终被分出了重子八重态——现在已经发展到了十重态。
别看这两个词读起来跟忍刀七人众似的,实际上这是粒子物理中非常深奥且重要的概念。
重子八重态中的粒子,自旋、宇称是相同的,但是质量却不同,质子和中子也可以归属到这里头。
而划分质量的自由度模型就是……
夸克。
这也是二战后基础物理相当关键的一个模型。
1964年的时候。
盖尔曼和茨威格为了研究解释强相互作用,分别独立地提出了夸克模型。
指出夸克是更基本的层次,3个夸克可以构成一个重子。
当时盖尔曼认为有3种夸克,分别是:
u(up)夸克,d(down)夸克,s(strange)夸克。
中文译作“上夸克”,“下夸克”,“奇异夸克”。
“夸克”模型在问世之初,如同历史上很多伟大构想一样,受人怀疑,无人问津。
甚至连盖尔曼本人也不太敢相信夸克真的存在,他倾向于把夸克解释为一个有用的数学概念,而非一个真正的粒子。
盖尔曼对于夸克的实在性问题的态度是能躲就躲。
一方面他阐述夸克模型的优点,另一方面他只说夸克模型是数学的,虚构的,绝口不提夸克是真实粒子。
盖尔曼曾经说过一句名言:
“如果夸克没被找到,请记住我从来没有说过它们存在;如果它们被找到了,请记住是我最先想到了它们。”
总而言之。
直到20世纪70年代,夸克模型在理论和实验上都饱受质疑。
1970年的时候。
昨天刚刚脱离生命危险的格拉肖提出了第四种夸克,也就是charm夸克,简称c夸克。
消息传出后。
和盖尔曼当初一样,格拉肖的理论也遭受非议。
当时有大量物理学家反对夸克模型,他们认为3种夸克已经够糟糕了,谁还需要第4种夸克呢。
况且为了解释一个现象,就强行扩充一味夸克,似乎也过于牵强。
然而所有人没想到的是。
在1974年11月,丁肇中先生发现了一种新粒子,将其命名为J/ψ。
当时大量证据表明,J/ψ粒子就是由格拉肖预言的c夸克组成的。
后来粒子物理界将J/ψ的发现称作“11月革命”,是夸克模型的胜利,同时亦是一系列和夸克密切相关的规范理论的胜利。
此后夸克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陆续又有新的夸克被发现,并且最终定格在了一个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