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它很孤独(第4/7页)

徐云才真正明白了这个任务的含义。

那怪啊……

难怪当初在看到神王星的时候,光环提示的只是‘常规任务’完成。

其实……

真正孤独的不止是神王星,更还有它……

啵~

光球再次破碎。

几秒钟后。

一个破旧的小钱袋浮现在了徐云面前。

徐云伸手将其接过。

在副本的那一年时间里,他见过这个袋子的次数不下二十次,几乎隔几天就会打个招呼。

甚至他刚到伦敦的那一天,就曾经和这个小袋子‘碰面’过。

因为在副本期间,它一直被挂在希尔芙的腰上。

没错!

这就是从见面开始,希尔芙始终拽着的那个小钱袋!

徐云和艾维琳等人一直认为,希尔芙抓着小钱袋的原因是缺乏安全感。

那种大小的钱袋里头顶多装着几个硬币,因此始终包括徐云在内,都没有人太过在意它。

但如今想来。

希尔芙如此宝贵它的原因,其实是因为这个满是补丁的钱袋里头,装着她从贼窝里偷取来的那个宝物。

随后徐云轻叹一声,将钱袋的绳索解开。

口袋朝下对准掌心。

轻轻一抖。

咻——

一枚方形物件缓缓从袋口而出。

这是一枚正方形、长宽都只有三厘米左右的白玉小块,左上角有个被镶着金边的小缺口。

而在白色小块朝上的一面刻着五条纠缠在一起的小龙,同时赫然写着八个细微但徐云却看的一清二楚的汉字: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国宝里,有两件文物最为特殊。

在大部分人的观念中。

它们的位次都要高于兰亭集序帖和《永乐大典》,牢牢占据一二把交椅。

其中第一是神秘的九鼎。

华夏历史上最早的九鼎传说来源于夏朝,至于先秦典籍中关于夏人铸鼎的说法,最早可见于《左传·宣公二年》。

书中记载了著名的楚子问鼎的历史事件,王孙满回答鼎的来历之时,就明确指出是夏人所铸: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左传·宣公二年》】

九鼎这玩意儿有个很神奇的特性,用网文的话说就是,它竟然可以自动认主。

夏人不行了,就跑到殷人那去。

殷商不行了,就去了周人那里。

这就是所谓的“不迁而自行”。

不过一直以来。

九鼎都颇具传奇乃至神话色彩,历史上明确的记录很少,而且文献之间的记录时常会有所冲突。

举个例子。

九鼎的铸造者到底是大禹还是夏启,至今都没有一个定论。

比如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中明确指出九鼎为大禹所铸,也就是那句很有名的【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司马迁以其著作的影响力,将这种说法流传后世,此后诸多史家也沿袭此说。

可《墨子·耕柱》确认是夏启:

【昔者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是使翁难雉乙卜于白若之龟,曰:‘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举而自臧,不迁而自行,以祭于昆吾之虚。】

另外最早记录九鼎的《左传·宣公二年》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夏之方是谁,但在古代文献中几乎存在这么一个惯例:

就是如果言及夏人做什么事情,但却没有明确具体对象的时候,这个人一般都指的是夏启。

国内甚至有两位历史教授因为这个看法分歧撕逼了十多年,甚至在研讨会上大打出手。

除了铸造者外,九鼎去了哪里也争议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