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11世纪全球最强数算天团!(第4/5页)

后面半句话没问题,但整句话是错误的。

或者举个现代点的例子,应该就更能明白怪在哪里了:

这大概就有些类似21世纪,有个科学家正确的解析了高维空间的概念,但他不把这个概念用到科研上,而是拿来做成了小说和电影某类基础设定。

偏偏这套设定还被很多电影沿用了,所以几乎地球上的每个普通人都听过这种设定。

但在科研界,所有人仿佛都忽视了这个设定一般,只去钻研各种低效率的理论。

这确实一种很奇怪的情况:

因为天体圆周也是通过列圆方式确定的,以先民们的智慧,不可能想不到这回事才对。

因此在后世的一些民科圈里,有些人就提出了一些神神叨叨的猜想。

比如说古代先民的认知被屏蔽啦、有关角度的碎片被抽走了等等。

甚至还有因此鼓吹256度说的,相当奇葩。

话题再回归原处。

无论先民们采用的是哪种分角方式,在分好角度后,都必然要进行另一个步骤:

测量。

也正因如此,曲尺便出现了。

这是一种一边长一边短的直角尺,也有较为特殊的圆弧曲尺。

在一些地方,这玩意儿也称角尺,俗称拐尺。

只见此时此刻。

刘益正拿着曲尺,测量着透镜的角度:

“丑角中刻……午角下刻……亥角上刻……寅角上刻……”

上刻下刻中刻。

这应该是刘益自己想出的一种分类,相对于24分角又进行了一次精细化。

但纵使如此。

也不过是达到了72分的精度而已,离360分足足差了五倍。

而要校精这五倍的差值,有且只有一种方法:

通过不断调整透镜角度,收集大量的对应信息。

接下来通过人力演算,从中一步步的筛出最精准的答案。

徐云见状,眼中闪过了一丝不忍。

要知道。

这可是整个过程中最基础的一个环节。

后世只需要三到五个测绘数据就能锁定的某个区间,老贾可能需要数百组。

毕竟这有个开方过程呢,等于计算量一下提高了很多倍。

想到这儿,徐云不由张了张口。

下意识的想要将角度的概念告诉刘益和老贾他们。

但犹豫再三,他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

毕竟按照他的本意。

这次的凸透镜推导,自己真不能参与太多……

如果告诉了老贾角度概念。

那么入射角和出射角呢?

束腰半径呢?

屏函数采样呢?

傅里叶变换呢?

这些可都是连着的概念。

别看徐云说出来就几个字,但为了突破这些壁垒,先贤们(无论中外)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因此无论如何,这个口子都绝不能开。

就像女装一样,开口子只会有零次和无数次。

要知道。

徐云在这个世界可以停留的时间并不长,前后只有一年多。

如果任务提前完成。

甚至可能像1665副本那样,没几个月就回归了现实。

诚然。

他可以在这段时间里搞出一些大新闻,震撼震撼这些古代人。

但若是只一味的灌输成品知识,而不去告知更深层次的根由、不去建立一个具备自我思考反馈的体系。

那么所有的一切在徐云离开后,都只会成为只知表而不知里的‘黑科技’。

这种无根之萍的下场,在后世华夏金元足球中体现的堪称淋漓尽致:

在资本涌入时。

资本引进知名外援,将留洋或者有望留洋的球星留在国内。

透支他们的青春,不去培养新人。

联赛一时无两,球市喜人,亚冠甚至世俱杯都取得过不错的成绩。

但当金元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