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第3/7页)

先前他不是没在信中与程氏说将程氏接到汴京一事,程氏却左顾言他,话里话外的意思皆是放心不下家中的生意。

若是家中有人陪着程氏,他倒也不担心,可如今姐姐苏八娘跟着陈太初在任上,王弗也要去凤翔府,偌大一个苏家三房就剩下一个程氏,孤零零的,他哪里放心的下?

这封信写完后,苏辙又检查了遍,这才要元宝送走。

接下来的几日里,苏辙是难得闲散。

多日勤学苦读已养成习惯,一日不读书,苏辙竟觉得有些不习惯。

只是他在汴京置办的宅院并不大,为方便他们兄弟两人商讨学问,故而苏辙与苏轼每每都是在同一间屋子。

苏辙试过几次,刚坐下来,看着身侧空荡荡的书桌就觉得心里堵得慌,忍不住想也不知如今苏轼走到哪里了,路上是否顺利……一来二去,他满心想的只有苏轼,竟无心读书。

说起来他对欧阳修对苏轼安排的差事很是满意,其实许多时候官位过于低微并非坏事,身在基层,亦能学到很多。

为官之道其实与读书大差不差,唯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越走越稳。

凤翔府签判虽官位不高,却能学到很多东西,也能磨一磨苏轼的性子。

因为这事儿,苏轼原想要前去欧阳府上再拜谢欧阳修一番,可去了几次,他都吃了闭门羹。

这件事说来还挺复杂的。

如今苏辙是从八品的秘书省校书郎,秘书省则是在司马光的管辖范围下。

说起司马光与欧阳修的恩恩怨怨,可就说来话长了。

这两人一人是北方人,一人是南方人,与其说是两人之争,不如说是南北双方学子之争。

在当时的科举制度中,一直是北方学子更为占优势,所有学子都是要中了举人之后才能参加会试。

可南方也好,还是北方也罢,乡试是取前多少名为举人,每年南方参加乡试的有大几千人,可北方乡试的只有一两千人,所以南方学子是要经过厮杀这才能够中举,可谓是学霸中的学霸。

到了会试,南方举子更是将北方举子虐的很惨。

就比如说今年会试,所中一甲、二甲的进士中约莫八成都是南方举子。

因为这件事,司马光率朝中北方官员上书,提出一个解决办法——逐路取人法。

说白了,就是不管是南方北方,要保证每个省都要出一个进士,以防北方好几个省许多年一个进士都没出,大大影响了该省学子的积极性。

欧阳修自是不答应,直说本朝科举本就对南方学子不公平,若真采纳司马光的办法,那岂不是愈发不公?

一时间,这两位大臣带领着南北官员在朝堂上吵,南方北方学子纷纷写文章也争论起来。

也幸好官家脾气好,若换成那等脾气不好的君王,早就动怒了。

后来是以欧阳修与南方举子取得了胜利,毕竟科举考试目的在于替朝廷选拔人才,而非维护北方学子的自尊。

自此事之后,别说朝中大臣知晓这两人不对付,就连汴京不少百姓都知道,据说两人在宴席碰见,能做到熟视无睹。

司马光眼瞅着欧阳修擢升副宰相,又是门生遍布,便想着拉拢拉拢南方学子。

苏辙就是其中一个。

在苏辙任命书下来后,司马光就曾派人送来厚礼,其意图十分明显。

欧阳修也知其事,虽说苏辙是他门生不假,可接下来却是要在司马光手下做事,为避免牵连苏辙,所以他决定暂时离苏辙远些。

一来二去,苏辙竟连欧阳府都不能去,索性想着去杏花楼看看这几个月的账册,毕竟下月开始,只怕他就没那么多时间料理杏花楼的生意。

谁知他刚起身,元宝就匆匆跑了进来。

自苏辙高中后,从前沉稳的元宝竟变得冒失起来,其实也不能怪元宝,实在是来找他们家少爷的大佬太多了点:“少爷,少爷,司马大人又派人送来了一方砚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