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真心实意(第3/4页)

三年前。

大灾。

此言一出,可谓是群情激奋。

就连商,脸色一下子也冷了起来。

当年他就说过,夏朝是不缺粮食的。

难的是如何将粮食送到需要的人手中。

运粮其间的损耗暂且不提,粮食到了发放之人的手里,真能足额发放,不中途吞没么?

这谁也不敢保证。

大灾之下,道路难行不说,说不定还有余震、劫匪……意外着实太多了,越远的地方越是如此,偏偏朝廷也人手折损严重。

如果定下死线,根本没人能做。

可一旦给了‘辗转腾挪’,便宜行事的机会,就注定了会滋生腐败。

在一声声叱骂之中,那被绳索捆住的官员低下头来,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

咬牙硬撑的话,先不说能不能经的住调查,真闹到上面去,会有宗师出马。

到了那时,想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件事其实也并不复杂。

无非是运粮的时候,利欲熏心之下,偷偷克扣了一部分粮食,卖给了富商。

理由自然是推给天灾人祸。

再加上少的那部分又不算多,灾难那几年处处缺人手,倒是未曾露馅。

直到醉酒之后被正主听到。

他克扣的那部分粮食的确不算多。

不过是翠岩村几十户人家的命而已。

大贪都算不上。

可对恰恰缺了那部分粮食的人而言,就是万劫不复。

而当年买下他粮食的富商——正是他们喝了两碗绿豆粥的范先生家,儒商之首!

一不小心,这件事就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大案。

甚至直接重创儒家。

羽州布政使丝毫不敢大意。

就连顾担和商,也暂时留了下来。

他们并没有去找羽州布政使,而是默默旁观,要看看这件事会如何发展,又会怎么处理。

乃至能否给出让他们满意的答案——在他们远离夏朝的权利中心,不再作为夏朝的支撑者之后。

但事情很快就已经有了眉目。

解决速度出乎意料的快。

不足一个月的时间,这件事便已经水落石出。

当年购买那批粮食的人,确实是儒商之首,范先生的孙子。

但他买粮食,是为了救济灾民。

也并未哄抬粮价,借此牟利。

至于是不是真的也很简单,只要查一查账本,问一问当时的人,范先生家的那批商队里有没有高价售卖过粮食,乃至拿出存粮的支出和消耗即可。

最终证明,范先生家儒商之首的位置还坐得住。

他的孙子买粮食真是为了救济灾民,买来之后当即就已施粥。

如果真要说唯一的错,大概就是未曾仔细调查粮食的来历。

可救人心切,也确实是买粮施粥,正是大灾之际,又哪有那么多的功夫去打探呢?连朝廷都有些自顾不暇,分身乏术。

不可能不出现任何纰漏。

那个时候随便编一个身份,还有谁真去查证不成?

更何况买粮也并非范先生家的孙子亲自买,而是叮嘱手底下的掌柜,多多收粮,救济灾民,花钱救人这种事情,再行苛责,实数太过。

所以对于儒商之首,范先生家的孙子,羽州布政使决定不予追究。

真正的源头,自然是胆敢将朝廷赈灾之粮拿去贩卖的罪魁祸首。

既认罪认罚,人证物证俱有,自是杀无赦!

这件事的处理,顾担还算满意。

只是该死的人死了,因为缺粮活生生饿死的翠岩村几十户人家,也无法复生。

毕竟律法,再怎么正义和高效,也必定是慢人一步。

刑罚便是迟到的正义,迟到的正义并非等同于无。

那是留给活人看的。

如果说墨家、儒家是在事情发生前,教导百姓如何如何,不要如何如何;那法家最大的作用,则是在事情发生之后,再告诉百姓如何如何,做了又会如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