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第5/6页)
康熙也想起弘晴了,皱眉道:“弘晴今年也六岁了,朕就是在荣妃宫里看到他,才想起这事,六岁是去上书房的年龄,待会,朕让梁九功通知荣妃,让她将弘晴送回去,让老三他们给孩子准备好读书的东西。”
“哦!”佟安宁点了点头。
她乐呵呵道:“不管如何。这火烧不到六六身上,晚出生也是好些的。”
“我看六六那孩子挺机灵的,你若是喜欢,不如送进宫抚养?”康熙若有所思地注视她。
佟安宁一脸郁闷地看着他,反手指着自己,“皇上,臣妾难道脸上写了一个大大的‘闲’字?哪有您这样塞活的,六六有胤祚和富察氏,不用臣妾操心这些,再说臣妾平时很忙的,带孙子这是就不要难为臣妾了。”
“朕就吓唬你一下,看把你吓得。”康熙面上恢复爽朗的笑,“朕还能了解你吗?连对胤祚生孩子都不上心,何况是养孙子。”
“还是您了解臣妾。”佟安宁同样笑盈盈道。
……
三日后,康熙下了谕旨,让各府适龄的阿哥进入上书房读书。
各府自然欣然配合,上书房配备的师傅都是大清的顶尖者,送孩子去上学,又不用花钱,而且还能在皇上面前露露脸,
……
佟安宁没想到康熙为了山东的灾情,还弄了其他措施。
康熙派遣一百名因为渎职、或者过错而被降级革职的八旗子弟和官员前往山东,要求他们为山东灾情赈济钱粮,不限制银米,只要有用,都可以捐赠。
他们所得到奖励和宽恕也是依凑从个人的赈济效果和所用钱粮的多少而定。
佟安宁:……
这不就是赎罪银的其他模式。
虽然她知道清朝在官员治理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官犯惩治、改造、利用、赎罪的体系。但是还是第一次见康熙大规模用到灾情治理中。
话说在清朝当官真是轻松,不仅没有多少限制,礼义廉耻也很少约束,而且即使犯了错,也有捐赎、赎刑等各种收拾烂摊子的手段。
结果就是造成了官场系统越发荒诞和腐败。
康熙派遣这批赎罪者的缘由,一是为了赈济百姓,一是和山东地方官员分界赈灾,说实话,经过去年,他对山东官场的信任度极低,三是让这些赎罪着赎罪、磨炼。
这批赎罪者到了山东后,会自行购买米粮运送到指定州县,要求分发给灾民的粮数要足够两三月,还要给衣物和助农工具比如牛驴等东西。
若是有徇情受贿虚报数量着,将予以重罚。
佟安宁对这政策是叹为观止,说实话,并不做期待。
这一百人就是每人救一百个,也不过是一万人,,康熙派遣这些人在于“赎罪”,在于“震慑”,救荒措施还是需要官方大规模动作。
据她所知,现在许多民间的措施都要比官方靠谱,许多善心人士在流民逃荒的路上施粥救济,其中许多人变卖了自己的田产从事救济的。
佟安宁建议康熙对这些人的善行,要予以赞赏和嘉奖,这样才能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康熙听了后,确认善行后,对于这些人中善行突出者,亲自提了字,让内务府制成牌匾,让人送给对方,对于其余的,各地官员可为其向礼部请命,礼部予以嘉奖,同时礼部要予以核实,防止有人冒领。
康熙还给佟安宁送了一面牌匾——乐善不卷佟安宁一头黑线,“臣妾要这牌匾做什么?”
康熙笑道:“去年你也做了很多善行,要仔细论起来,这些大善人论资排辈,你可是首位,不能因为你是朕的妃子,就忘了你。”
“你听过有人发牌匾,给自己的枕边人吗?”佟安宁斜了他一眼,“再说,那是因为我拥有的权利和资源比他们大,有人全部身家有一百两,却愿意付出九十两帮助别人,有人有一万两,付出一百两,您觉得那种更受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