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一星期一天的休息时间很快过去,苏茵回到学校继续繁忙的学业。
中文系作为B大老牌学院,各科老师都是翘楚,平时上课时风格更是迥异。
教授“华国语言文学概论”的秦老师是个语文风趣幽默的中年男人,平时很爱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寓于生活,还不吝谈起自己在家怕媳妇儿的话题,时常将媳妇儿管教自己的语言艺术搬上课堂,身体力行地证明语言的千万般变化,常常引得课堂上欢笑声一片。
学生们都喜欢与之打成一片的老师,秦老师虽说年纪大些,却成了众人心中的指路明灯般的存在。
与之相反的是教授“现代文选”课程的习老师,三十多岁的年纪,五官端正英俊,却整日严肃板正,就算大家有心也不太敢上前去交流,连学术探讨都有些战战兢兢。
拿学生们私下的话说来,就说习老师身上有股强大又可怕的气势。
宿舍里最爱夜谈,大家吃了晚饭,温习着书,等月上柳梢头时,便也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心,谈文学谈诗歌谈理想谈过去谈未来…
一个宿舍里,年龄差距大,人生经历更是相差甚远,可几人都很理解不同室友的想法。
周艳出来读大学,她丈夫回城的工作是他妈让出的肉联厂的工作,原本的二级工一让,只能从初级开始算,工龄还得慢慢熬慢慢攒,不让不行,儿子高考没考上,不让就得老死在乡下了。
“我来读书还是挺念着我男人和娃的,现在家里就他和我公公挣钱,幸好咱们上大学有点补贴,不然日子更难。”
大学生每个月有五块钱餐补和五块钱生活补贴,也算是缓和了不少人的经济压力,一个月十块钱,省着点花,在学校是够基本生活的。
卫琳羡慕地看了看周艳道:“你算福气好的,男人和孩子都回来,我家的还在乡下呢。我每个月都写信鼓励他,不能放弃,现在回城的工作难找,就要抓住高考的机会。”
她不禁望向窗外,仿佛透过几百公里的距离与还在乡下的丈夫遥遥相望:“我告诉他,钢是在烈火里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从不灰心丧气。①”
苏茵看着室友,见她眼神坚定,谈起对还在乡下的丈夫的鼓励,颇为触动,其他几名室友也安慰她一阵。
就算是没有下过乡,一直在城里长大的其他几名室友仿佛也能从她悲伤的脸上读出些希望。
苏茵再一想想自己,如今还算是安稳了,至少在离B大不远的地方有个属于自己的家,只要回家就能见到爱人。
星期六放学后,苏茵正要收拾东西回家,就听刚回来的室友通知她:“茵茵,楼下有你的信。”
“好,谢谢啊,我下去看看。”
苏茵带上学生证到楼下宿管阿姨那里出示学生证领了信,定睛一看,是姨奶奶写来的。
将信塞进包里,苏茵背上包和同学们打了招呼,同李念君一块儿出门了。
“你明天跟松玲她们一块儿过来啊,早点来~”
朋友们商量着明天星期日,来苏茵和顾承安的家里热闹热闹,顺便也替韩庆文和杨丽解决矛盾。
两人的婚事一直搁置,听说都快黄了。
李念君欢喜应下:“好,到时候咱们来做好吃的!”
两人在学校门口分开,苏茵往街对面的四合院去,李念君则去坐公交车回军区那边。
苏茵路上耽误一阵,到家时发现顾承安已经回来了,厨房传来一阵叮叮咚咚的声响。
“回来啦。”顾承安探个头出来看着苏茵。
“你在做菜?”
苏茵将包放到堂屋,小碎步跑到厨房一看,嚯,这人还真在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