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燕京三李(第3/3页)

但时间到了85年以后,国内的话剧市场却骤然发生了转变。

观众数量在这一年突然出现了衰退,并且这一衰退就是六年时间,这几年时间里,国内的话剧观众数量不断减少。

很多剧团在这样的形势下,出现了经营艰难的情况,但好在这个时候的话剧团体都是国家养着的,好歹还能维持。

可单位能维持,员工受不了啊!

原本演出市场火热的时候,演员们每个月有工资,演出有补贴。

现在市场冷了下来,没有演出了,演出补贴没了,很多剧团连工资都发不下来,一拖就是半年一年时间。

人艺是国家级剧团,条件自然是比很多地方话剧团要好一些,但情况同样不乐观。

“外面那些剧团演出补贴没了,工资发的也不及时,好多人都开始另谋出路。人艺倒是好一些,不过现在外面拍电影、电视剧赚钱比演话剧赚的多多了,不少人都跑去演电影、电视剧了。”李光复感慨着说道。

“这几年老百姓的重心都转移到了经济建设和物质生活上,不像前些年那样重视精神生活了。”林为民说道。

“您说的对。我就是觉得有点可惜,我们人艺出了那么多大师、出了那么多经典,发展了几十年,到最后反倒是没人看了。”

“也不能说没人看。只能说是前些年老百姓的精神需求太过旺盛,让这方面的需求膨胀的有些畸形,现在属于冷却阶段,等什么时候大家的脚步能慢下来,话剧市场自然而然会回暖,只是肯定达不到前些年的水平了。”

“您看问题总是这么高屋建瓴。”李光复恭维道。

“我说你现在好歹也是‘京城三李’了,别总拍我马屁了。”

后世九十年代,燕京有“四李”的说法,分别是卖服装的李诚儒、傍富婆的李春平、卖挂历的李途纯和卖章光生发剂的李晓华。

现在这个时候,傍富婆的李春平、卖挂历的李途纯还,一个没回国,还一个没发家,但燕京城多了个干房产中介、职业中介和装修的李光复。

因此后世的“燕京四李”变成现如今的“燕京三李”。

“甭管是几李,您也是我的林老师。”

李光复笑着举起酒杯,和林为民碰了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