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荣归(第2/3页)
“天灾,一人不死,一人不失,大功!”
“圣上,秦王府两近卫死于天灾。十八宿老抬棺,近十万百姓在洛阳城外念战国时古赋《招魂》。这两军士棺木与万民书已经距离长安只有一天的路程了,秦王府长史上表请荣归大礼,右仆射长孙上表请荣归大礼,老臣亦上表,请荣归大礼!”
这时,王及善才将袖中的表章拿了出来,跪下高高的举过头顶。
好一个荣归!
李二依然没有想明白,为什么连王及善都上表请求荣归呢。
难道因为十八宿老抬棺吗?
“朕,准了。明日公示天下,大唐报加印十万份。”
“请圣上手书祭文,贞观年第一例十八宿老抬棺,须圣上亲笔手书宣赞!”
当天下午,荣归的圣旨公示七部,从司衙。
在家休养,等着看李元兴笑容的刘政会听到以前下属的报告后,却是长长的松了一口气。他一直很紧张,他一边想看到李元兴闹笑话,一边也有些揪心灾害的影响有多大,死伤过多,也是伤天德之事。
现在听到顺利解决,反倒是松了一口气。
“刘公似乎如释重负呀!”
“姚公,难道不是这样吗?”
刘政会、姚思廉。面对面的坐着,面对面的都笑了。
姚思廉说道:“秦王此人只是与我等政见不合,作事也有分寸,对事不对人。倒是一个真善之人,老夫看不惯他许多作法,但却很看得惯他这个人。更何况,天下民生,以百姓之苦来施打击政敌之策,愧对天地!”
刘政会也点了点头:“秦王这次对高句丽,可算是不宣而战。胜是胜了,但却失了我大唐礼仪,亦要弹劾的!”
“明日午后,荣归?”刘政会微笑着问了一句。
“自然是要去的,能让十万百姓称赞,十八宿老抬棺的,是真英雄!”
什么是真英雄?
次日,大唐报加印十万份,由快马送出千里范围内各州县,可能各州县看到已经在数日之后的。在长安城,认字的百姓人手一份。
不认识字的,也聚集在茶楼茶棚听人念报。
洛阳大灾,决堤二十里,淹农田百万亩,毁村上千,百姓没死一人,没走丢一人。
奇迹吗?
李二亲笔写下的赞文。大唐就是大唐,大唐的盛世自然与历朝历代不同。大唐的军士对外敌敢战,平乱灭番、克突厥,战辽东,大唐将士沥血。天灾人祸之下,亦有大唐将士铸起血肉长城。外敌可挡,天灾亦可挡。
大唐名士虞士南亲笔写下赞诗,数位名士亦同。
长安城,异邦使节纷纷上赞表。特别是西突厥的使节,他是真的怕了。原本以为大唐新立国,国力不稳。可天灾之下,百姓竟然不死一人。这个如果不是奇迹,那就是神话。再或者说,人力可及的话,那这需要多少精密的组织能力,多少有效的军队管理体制。
这样的军队,可战天灾,亦可克外敌呀。东突厥大败,似乎在情理之中了。
荣归不是一种简单的荣誉,而是一种大礼节,从长安二十里外就有人迎接。
十里外,有官员迎接并且有祭祀天地的礼节。
五里外,观礼的百姓可列队两侧,但直道上却不允许任何闲杂人等靠近。
三里外,礼部官员出迎,乐礼起,披红。
两个棺木被漆成了大红色,棺盖半盖着,有道士、和尚开始为死者作祭祀。
长安城一里外,礼部尚书王及善带队亲迎,读赞文。
长安城正南明德门前,李二亲自到场。棺材没有落地,由十八个精壮的汉子抬着,十八根丝带上写着最初抬棺的十八宿老的名字。让老人家真的把棺材从洛阳抬回长安,怕十八个老人家没有一个能够再活着了,累也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