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收拾整顿(二)(第2/3页)

前年的时候,还因为需要一百万头牛而愁眉不展。最后拉拢草原诸部酋豪,成立牛庄,但只弄到了约二十万头牛。到了今年,牛庄贷出去的牛的数量达到了34万头,灵州民间私人也购买了至少十万头,缺口仍然很大。

但如果算上西征缴获,一百万头牛将不是问题。

不过,别高兴得太早!现在朔方镇有16.8万户了,去掉非农户口,如果全面执行三茬轮作制农业生产模式,对牛等大牲畜的需求量将达到约三百万头,缺口居然越来越大了,这可真是幸福的烦恼啊!

邵树德粗粗算了算,目前养在诸牧监的官牛数量约在十多万头的样子,今后每年,朔方、陇右、河西、邠宁四镇的蕃部将进贡超过二百万头大小牲畜,其中大牲畜有四十余万头。

要想达到三百万的数量,至少需要四年时间,可能要五年。

还好三茬轮作制的推广也需要时间,慢慢来吧。先集中力量搞定灵州,让灵州“大治”,接下来的话,可以在朔方镇其余州县推广,一步步夯实根基。

至于其他三镇,邵树德原则上是鼓励他们搞的,但不会给予太多的援助,只能由他们自己想办法了。

“大帅,三圃制农牧并举,可让这些蕃人定下心来。”县令答道:“本县刚募了名县农学博士,从长安来的。此人翻阅州中档籍,又去龙兴寺庄户查访,认为纯放牧,六亩草地养活的牲畜,种苜蓿、芜菁等高产牧草的话,只需一亩即可。新来蕃人与汉民杂居,只需学习如何种粟麦、豆子、牧草,便可定居下来。”

“蕃人擅长照料牲畜,然不会种地,怎么保证他们学会?”邵树德又问道。

“或可将此事付于乡老、里正。”县令胸有成竹地说道:“县里派人骑着马,沿着各村走一圈,如果田里牧草、粟麦长势良好,便赏赐绢帛;如果多有荒废,便抓人责罚。”

“抓人不太好。”邵树德笑道:“罚他粮食、牲畜好了。”

“大帅说得是。”

这个方法,其实还有点可行之处。

再者,吐蕃人里面,会种地的很多,他们并不是什么游牧民族,而是农牧并举。

龙家、回鹘也不是个个游牧。安史之乱以前,国朝对河陇之地的开拓,已经改变了部分蕃人的生活方式。河陇陷蕃之后,因为吐蕃人的统治,蕃人里面会种地的比例进一步提高,与阴山一带大草原上的风俗还是不一样的——阴山以北的草原,几乎就是纯游牧了,鲜有种地的。

“成功定居下来之后,如何继续教化?”邵树德继续问道。

他并不觉得只要蕃人一定居就万事大吉,没那么简单。

事实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是会产生涵化现象的。粟特人那么少,大唐人口那么多,依然摄取了不少粟特人的东西,从服装、食物、音乐到宗教,各方面都有。

粟特人固然变得与汉人无异了,但大唐的汉人,也变得与汉代的汉人不一样了。

唐人喜食胡饼,喜欢坐胡床,有了许多西域传来的乐器,服饰也不太一样……

邵大帅治下的西北民众,即便是汉人,现在也喜食奶制品了,“胡化”得比较严重,虽然在他看来这就不是什么事,但关东地区的汉人,确实不怎么食奶,也很难见到奶制品。

邵树德上午经过了一个村子,发现迁移过来的回鹘人带来了很多回鹘豆(鹰嘴豆)种子。可以想象,这种原产自西亚的农作物会在朔方镇慢慢流行起来。

鹰嘴豆产自西亚,自然非常耐旱了,而且应该还耐贫瘠,什么土都能种,适应能力强。对西北地区来说,应该还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

就是不知道营养如何,产量高不高。现在三茬轮作制里面种的黄豆产量太低了,一亩只有六十斤左右,虽然对百姓而言是杂粮,但这也实在太低了。如果鹰嘴豆产量能稍高一些,改种这个也不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