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第3/4页)
“还有你家住在哪里?”
“家里有几口人,他们分别叫什么?”
他按照自己在现代时听说过的,一些走失或者被拐儿童常见能记住的情况,一项一项地详细询问。没准那个叫做大妞的女孩子,能记住其中一些呢。
妇人仔细回想,“大妞今年应该十二了。”
“那年元宵,她穿了一身红衣裳。是我婆婆扯了布给她做的新衣,她很喜欢,穿了就不舍得脱下。大妞的脸上,就鼻子这儿,”她指着自己的鼻子道:“就是这儿,大妞这儿也有一颗黑痣,跟我一模一样。”
“人家都说一看就知道是亲母女!”
“对了,我叫做刘翠莲,她爹叫做赵牛,家里还有……”
她一边说,傅文钰一边写。
等她把话说完,傅文钰已经写了整整一页纸了。
妇人见状顿时有些迟疑,“这,这是不是太多了些?”因为是听到消息后匆匆赶过来的,这么多句话,她带的钱怕是不够啊。
傅文钰随口敷衍,“哦没事,这也是一句话,只需要一百文。”
“而且若是不写清楚的话,万一找不到怎么办?没准这么多年过去,你女儿只记得其中的一两个呢?多写一点,即便如今的她不记得家住在哪儿了,也不记得父母姓名,但或许还记得家里有几口人,记得自己的红衣裳。”
妇人想想也是这个道理,千恩万谢地走了。
……
一整个下午过完,一共有二十八人来写了愿望。
求财的居多,其他寥寥无几。
这当然并不是因为对‘话本成真’感兴趣的人不多,事实上到了最后人传人,在书坊门口围观的人群是里三层外三层,多达上百人。但和傅文钰之前预计的那样,大部分人都处于观望的状态,实际上舍得掏出这笔钱的人并不多。
换句话说,只有像那找女儿的妇人那样心情急切,什么方法都愿意尝试。或者求财的那些不在乎花小钱的一撮人,才会坐下来让他写。
但好处还是有的。
那些人给的钱就不说了,主要是百姓们的想法在逐渐改变。最起码到了最后,已经很少有人认为他的话本必定会成真了。
计划进展顺利。
傅文钰相信再这样下去,人们对‘傅先生’的印象,会从‘那个写了两本会成真话本’的人,转变到‘话本写得很好看’的人。
若真的到了那一天,那他就成功了。
书坊关门之后,傅文钰把一叠纸递给了张掌柜,“张叔,这些就劳烦你安排一下,印在最近这次的柳州小报上吧。”
“对了,这一份印五次。”
他把那位妇人的单独拿了出来,解释道:“这是一个寻人的,我写了她的特征,还有她家里有几口人,住在哪里,走失的时候又穿了什么衣服等等。”
“如果她还记得,那看到后应该会想起来。在柳州小报上多印几次,那她也多几次的机会能够看见。至于多余的钱,就从我的酬劳里出。”傅文钰想了想,做出了一个决定,“以后如果还有这样的,也都印五次,不对,印六次吧,六六大顺,多余的钱我出。”
在柳州小报上印文字,除了话本之外是要给钱的。
傅文钰虽然和他们关系亲近,但也不能例外。反正这种事情应该不会很多,以他现在的收入是能够承担的。
就当做是做好事了。
张掌柜没有拒绝,“行,我让他们安排。”
“说起柳州小报,哈哈文钰啊,托你的福,他们也算是起死回生了。当初他们几个书生想学着京城那边的人做什么小报,结果却处处碰壁。后来还是得到了东家的支持,以及几位贵人的帮扶才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