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四章 宰相必起于州部(第2/3页)

崇祯回过头看着王家彦,问道:“王卿怎么看南京国子监?”

王家彦不由得心头一凛,有时候他真觉得圣上懂得读心术,好似能够看穿臣子心中所想般,比如此刻他刚想到南京国子监,圣上竟然就问他如何看南京国子监。

崇祯笑了笑,和声说道:“王卿,你不必有什么顾忌,尽可畅所欲言。”

王家彦恭敬的应了声是,又说道:“圣上,臣以为南京国子监的学科设置以及授学方式颇有新意,可谓是亘古未有。”

崇祯笑了笑,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接下来就是但是了。

果然,王家彦话锋一转接着说道:“但是,作为一所替大明朝廷培养官员的学府,南京国子监的授学内容似乎有些南辕北辙。”

其实,王家彦还有句更难听的话没说出来。

从本质上讲,南京国子监几乎变成了武学。

所培养的基本都是武夫,恐治理不好国家。

崇祯也知道王家彦给他留了面子,不过他不在乎这些。

当下崇祯笑着说道:“王卿不必给朕留面子,你其实想说南京国子监已沦为武学,培养的也尽是些武夫,对吧?”

王家彦神情便有些尴尬,心说这可是圣上你自个说的。

崇祯笑着说:“如果朕告诉你,就是想要把南京国子监打造成为培养武官的武学,你是不是感觉很意外?”

目前的南京国子监是个大杂烩。

但是在将来,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会逐一分出去,变成医学院、水师学堂那样的独立的学院或大学,届时南京国子监将成为一所纯粹的军校。

南京国子监的唯一使命就是替大明培养合格的职业武官。

“臣并不感到意外。”王家彦道,“但是臣有一言不吐不快。”

崇祯反问道:“王卿是想说武人治不了国,只会导致国家动乱,对吗?”

“圣上明鉴。”王家彦诚恳的道,“翻遍华夏数千年史书,武人治国其实并不鲜见,然而治国有方的却寥寥无几,绝大多数都是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至于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将割据一方所造成的国家动乱就更不用多说。”

“王卿所见,朕完全赞同。”崇祯竟表示支持,这让王家彦有些意外。

稍稍一停顿,崇祯又说道:“不瞒王卿,朕并不打算让勤王士子以及南京国子监生进入官场,即便是平定了建奴流贼,朕也不会让他们担任地方官,进入中枢更是绝无可能,他们只能在内务府当差或者在军中担任各级军职。”

“这……”崇祯这一表态,有些出乎王家彦的意料之外。

这几年大明国势蒸蒸日上,但是以路振飞为首的文官集团却非常清楚,大明的中兴跟他们文官集团几乎没有半点关系。

大明的中兴,完全是崇祯带着勤王士子缔造的。

所以按常理,在平定建奴以及流贼之后,就应该进入论功行赏的阶段,像徐应伟、阎应元这些勤王士子,就必然会进入到权力中枢,担任六部堂官甚至于阁辅也是理所应当,对于这点,文官集团其实早就已经做好心理准备。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圣上虽然还是原来的圣上,但圣上又不是原来那个圣上,毕竟已经煤山悟道了嘛,所以大面积更换朝臣也是不足为奇。

可是现在,圣上却跟他说,并不打算让勤王士子还有国子生进入官场。

目光无意间转向墙内的北京国子监方向,王家彦忽然之间就有了明悟,当即说道:“圣上是想光复京师之后,重办北京国子监替大明朝廷培养官员?”

“对。”崇祯说道,“南京国子监,北京国子监,一南一北,一武一文,南京国子监培养职业武官,北京国子监培养职业文官!职业武官负责带兵打仗、开疆拓土,职业文官则负责牧守一方,治国理政,将来的内阁辅弼也必须是北京国子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