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避婚事忽走他乡(第2/5页)
李师父的女儿娟娟姐,她的夫家在江越省,其实可以去躲一躲。
可是李师父跟珍卿提过,娟娟姐的夫家,现在正是多事之秋,娟娟姐自己还在娘家长住呢。
她要去娟娟姐夫家暂避,这个办法也不现实。
到亲爹身边念书,这一个下下之计,竟然成了唯一的办法。
可是贸然跑到亲爹身边,她也觉得前途未卜,大感疑虑……
不管珍卿怎样疑虑,杜太爷发了话,她要是不听话,捆起来用抬用扛的,也要把她送上到海宁的火车。
除非珍卿再离家出走,要不然,只能听凭杜太爷安排。
想到杨家亲事迫在眉睫,珍卿虽说心有顾忌,到底还是识时务的人。
她说马上去海宁也可以,但想连夜去磨坊店,跟师父师娘,当面道别一下。
梅先生对她也很好,但学校人多眼杂,珍卿打算写一封信道别,不亲自到学校里去。
但李师父、李师娘,不但有教导之恩,而且有抚育之恩。
若不当面辞别,说离开就离开,着实有些不像话。
但杜太爷急得火上房,说什么也不愿意节外生枝。
他说杨家聘礼已经备好,他们商议好了明天来,这是火烧眉毛的事,不能再磨磨蹭蹭的。
珍卿也没有办法,只得匆匆写了两封信,叫老铜钮过一天,转交给磨坊店的师父师娘,还有学校的梅先生。
珍卿最近听说,梅先生跟丈夫离婚了。
梅先生的家里,还有父母和弟妹要供养,肯定生活很拮据。
她除了写信,还给梅先生留了一些钱,就当是谢她这些年的厚爱善待。
这一天落日以后,两辆马车停在杜家小院外。
珍卿已经爬上马车,袁妈临时又把一个包袱,给珍卿也放到马车厢里,交代:
“小姐,以后在外面,好吃好喝好睡的,别亏待了自己。
“这里面都是贴身的衣裳,还有新做的绣花手绢儿,等你用完了,你捎点花样子回来,袁妈都给你做最新式样的。”
这样匆匆忙忙地离家,珍卿心里正有点仓皇,听袁妈带着哭声说话,连忙从马车上下来,跳下去抱了袁妈一下,说:
“我以后还回来的,袁妈,你和老铜钮,都硬硬朗朗的,都要保重。”
正说着,老铜钮也拎了一大串东西,交给大田叔,而回过身跟珍卿说:
“小姐,给你编了好多装小虫儿的笼子,用完了一并写信来说,你想要啥样笼子,就给你编啥样笼子。”
珍卿暗暗握着拳头,哽咽着应了一声,听杜太爷在车里催了,大田叔就把珍卿抱上马车,她自己进到车厢里。
车子轧轧地启动了,珍卿掀开帘子向后看,见老铜钮和袁妈,就一直站在门口向这里看。
夏天土黄色的暮光里,他们两个人,就像两个木桩子一样,直直地竖在那里。
珍卿哭了两声,就把头埋在膝盖里,一直没有大声地哭。
他们赶在关城门前,从南城门出城向永陵市里赶。
睢县是没有火车站的,所以,他们要到永陵市后,再从永陵市搭火车到海宁。
就这样,杜太爷带着珍卿,连夜离开了睢县,走的时候匆忙而又仓皇。
珍卿一时觉得,现在火车这么发达,其实容易回来的,又觉得这样的乱世,不期然地,会让你割断许多东西。
第二天凌晨,他们一行人到了永陵市里,先在玉琮二叔家歇了半天,请玉琮二婶备了一些干粮。
杜太爷的意思,叫玉琮的二叔和大田叔一起,把珍卿送到海宁她爹家里——杜太爷自己,一开始就没打算去海宁。
但他们在玉琮二叔家里,正碰见玉琮他三叔——杜远堂。
玉琮三叔是个生意人,常年都在外面奔波生意——珍卿几乎没见过他。
巧合的是,玉琮三叔这次回乡探亲,现在正准备要到海宁去——他在海宁,跟人合伙开了一家洋皂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