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第7/9页)

京城,关于太子的事迹传唱反而不如其他地方,只民间有些许的传言流出,因此还没引起太多人的警觉。

陈怀义接到刘子岳的信后大为诧异。

这事他是真不知情。而且据他所知,晋王一系亲近的官员,应该也不知道。

若真是晋王所为,那晋王一定图谋甚大,以至于连投效了自己的官员都要瞒着。

他将信又看了一遍,记住内容后烧了,然后叫来心腹,悄声吩咐道:“你去打听打听,最近晋王府和傅康年那边都有些什么动静,事无巨细,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只要与众不同,都要来报。”

心腹两日后交了一份卷宗到陈怀义桌子上。

陈怀义打开一看,果然,傅康年最近频繁到晋王府中议事,有时候一天去两趟,但最近朝堂上并没有什么要紧事。回到府中,他总会召集手底下的管事过来议事,频率非常高。

这明显是在搞事啊,但却瞒着他们。

只怕平王殿下的猜测成了真,晋王是准备对太子动手了,而且还是以一种完全出乎人预料的方式。

陈怀义烧了卷宗,让人悄悄盯着晋王府和傅康年的一举一动,暗暗搜集证据,静观其变。

果然,十天后,京城的风向也渐渐变了,街上、茶坊、酒肆到处都有人在议论太子去利州救灾一事,多是夸赞居多,言语之间,还无比庆幸大景有这等能干贤明、爱民如子的储君。

很快,各地百姓为太子建生祠立像祈福的消息也传了出来。

等到腊月初,太子返回京城时更夸张,从利州开始,每都一州都有无数的百姓夹道欢迎,跪地迎送,为表心意,这些百姓还拿出家中舍不得吃的好东西,想进献给太子。

而且从利州开始,还有不少地方官员相继上书夸赞太子,甚至是为太子请功。

这种事刚开始发生时,延平帝喜闻乐见。

太子办事得力,深得百姓喜爱,他脸上也有光,而且能快速解决了利州这场天灾,让三州平静下来。

但随着这种声势愈演愈烈,以至于仿佛全天下的人都只知太子而不知皇帝时,延平帝不爽了。

他希望儿子们优秀,都是人中龙凤,但他又不希望儿子们太过优秀,因为这样会威胁到他的权力。

尤其是太子,这是一国储君,他名正言顺的继承人,迟早会取代他的继承人。

于是渐渐的,再有夸奖太子,为太子请封的奏折,延平帝脸上的笑容就勉强了许多,以至于后来听到太子的名字他都会下意识地皱一下眉头。

陈怀义在朝堂上亲眼见证了延平帝心情的微妙变化,这下总算确定了晋王打的如意算盘。

恐怕从晋王开始放弃兵权,不再上朝开始,就在谋划这事了。

真是好深的心机,好绝妙的算盘!

他退出来,再不露痕迹地抬举太子,太子越蹦得高,就越容易招来延平帝的忌惮,迟早成为延平帝的眼中钉肉中刺。

到时候不用晋王动手,延平帝自然会对太子下手。

不费一兵一卒就悄无声息地除掉一个最大的竞争对手,陈怀义不得不感叹,论心计,晋王只怕是诸位皇子中最厉害的。

但他的想法还是没改变,克制比放纵更难,平王殿下这个优点是其他皇子所没有的。

只是太子若现在就倒下了,对平王殿下未必是好事。

陛下身体虽还不错,可也是五十来岁的人了。太子一旦倒下,朝中肯定会有大臣上奏立储,届时晋王的呼声必然是最高的。

晋王是皇长子,有军功在身,平日里品行端正,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朝廷,名声都不错。

楚王虽也是嫡子,可其性情比较阴沉,又无大的建树,即便有钱家鼎力支持,怕也很难上位。

不过最终决定这事的还是延平帝,立嫡还是立长,还是得看他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