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2/3页)

2)废名与现实和时代的关系

废名被认为是李商隐之后,现代能找到的第一个朦胧派(朱光潜语)。废名的作品与传统的“现实主义”表现方法有很大的不同,既没有典型化的人物处理,也没有对写作材料加以抽象,从而提炼出足以反映“时代精神”的重大主题,他所选择的题材也大都远离当时社会现实的主要矛盾,叙事手法丰富多变,表现形式隐晦深奥,其创作历来被认为置身于社会与现实之外。但是,任何一个严肃的作家,不管其选择何种题材,采取何种叙事方式,总是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个人与特定现实或时代的联系。废名的作品固然很少直接表现社会现实,但仍然与现实本身构成了重要的隐喻和象征关系,他力图将现实生活归入个人心灵的统摄之下,通过记忆与“反刍”从整体上表现社会现实。因此,我认为,废名的作品侧重于表现,而不是简单的复制或再现,这对于我们重新考察写作与现实或时代精神的关系,摆脱机械反映论的束缚,避免作品的简单化和功利性,具有相当的启迪作用。

3)废名文体与汉语写作

废名的叙事风格和文体形式都相当复杂,从叙事方式上来说,他通过作者、叙事者、人物三者之间互相渗入与缠绕,瓦解了作品外表的真实幻觉,从而建立一种内在的真实感,并唤醒了写作的想象力。从结构上来说,它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的陈规,采用“共时性”的表现方法,变“历险的叙述”为“叙述的历险”,从而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叙事的时空观。他的文体带有浓烈的“互文”特点,大量采用空白与省略,他的语言丰富杂糅,叙事简洁,不肯浪费文字。废名所有这些方面的探索,尽管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无疑为丰富汉语写作的形式表现技法、修辞手段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本文无意于从文化价值观上研究废名的小说,或者重新考察废名在文学史的定位。尽管我认为这并非无关紧要,但由于废名的作品大多晦涩难解,对他的小说进行叙事学上的解读与分析,是讨论上述问题的必要前提。因此,笔者试图将废名的小说纳入叙事学的系统进行一个初步的梳理与研究,这是本文写作的基本宗旨与出发点。

【注释】

[1] 参见金训敏《冯文炳先生在长春》一文。收入陈振国编《冯文炳研究资料》,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2] 冯止慈《追忆父亲》。《冯文炳研究资料》第69页。

[3] 参见高翔《记废名和徐盈》。《冯文炳研究资料》第65——66页。

[4] 周作人:《怀废名》。《冯文炳研究资料》第60页。

[5] 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收入《废名小说》(上),安徽文艺出版1997年9月第1版,第272页。

[6] 沈从文:《论冯文炳》。转引自杨剑龙《从追踪鲁迅到走向周作人》,《学术研究》1994年第5期。

[7] 孟实:《“我是梦中传彩笔”》。《读书》1990年第10期。

[8] 卞之琳:《冯文炳选集》序。收入《冯文炳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

[9] 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废名小说》(上)第357页。

[10] 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废名小说》(上)第321页。

[11] 转引自周作人:《怀废名》。《冯文炳研究资料》第58页。

[12] 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废名小说》(上)第211页。

[13] 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废名小说》(上)第266——267页。

[14] 同上。

[15] 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废名小说》(上)第247——248页。

[16] 同上。

[17] 刘西渭《画梦录》。收入《咀华集》,花城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第144——1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