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第4/6页)

秋闱三年一次,可是大考,跟期间的恩科可不同。有时候翰林院内还存在歧视恩科进来的翰林的现象。

考题如今已经出完,但据朝臣猜测,具体用的哪一套考卷还没定下,估计长皇子跟皇上还是没谈妥。

八月初,有京畿附近的考生陆陆续续往京城来,因为她们隶属京城,秋闱要在京城的贡院里参加。

考生进京,本就人员流动混乱,导致街上慢慢出现许多学子的同时,也有难民混进来。

其实七月底的时候,吴思圆曽就这谭母的折子说过洪灾一事,采取的处理方式跟往年一样,由国库拨款赈济灾区,交给户部督办。

朝上无人有异议,毕竟早就老生常谈。

这事就跟个定时发作的恶疾一样,要么彻底根治让人把黄河填了或者把那边的百姓全部移走,要么只能跟如今一样,在它快发作时先预防再治。

吴思圆提议是不错,只是国库银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支撑不了她的想法。

大司富裕繁华,但这终究是表面,有钱的是乡绅富商,没钱的是百姓跟朝廷。

税率过低,部分这些年富饶起来的地方甚至因为旧的政策直接不交税,就导致每年流入国库的钱都是入不敷出。

若是没有大事还好,可如今赈灾银子一出就是百十万,户部拿不出这么多钱。

大司国库如今拥有的只是面上昌荣富裕,其实底子里快没银子了,这些端倪在先皇还在时便已经逐渐显露出来。

这些事情长皇子都知道,但他光坐着看却不开口。

户部尚书没办法,只能自己说。

结果她把实情阐述出来却遭到吴思圆攻击,说筹银子本就是户部的事情,是她该烦恼的事儿,总之苦谁都不能苦了百姓。

司牧坐在门内,饶有兴趣地看吴思圆演,甚至跟着附和,帮腔道:“吴大人说的对。”

司牧声音不大,吐字却很清晰,字字如石板一般,积压在户部尚书清瘦的肩上,压的她抬不起腰。

司牧道:“除赈灾银两外,入京的考生还需着人去各个客栈统计登记。按着以往惯例,条件清贫的考生只要拿出地方开的单子,便可领五两食宿费。”

“这事,由礼部去办,银子找户部要。”

又找户部。

户部尚书恨不得坐在地上哭给她们看,户部是真的没有粮了啊!

“臣……”户部尚书今年也才四十,自从知道黄河一带又发洪水后,鬓角都愁出几根白发。

只是她才开口,就被司牧打断,“马尚书,就如吴大人所说,苦谁都不能苦了百姓,穷谁都不能穷了学子。”

马尚书,“……”

散朝后,礼部侍郎追过来,那穷追不舍的模样,一看就是想要银子。

马尚书拔腿就跑——

可惜没跑过。

她四十多,礼部侍郎不过三十出头,哪里比得过啊。

礼部尚书宋大人一把拉住马尚书的胳膊,纳闷道:“马尚书,你跑什么?”

“别叫我马尚书,”马尚书苦着脸道:“我觉得我这姓起的不是很好。”

宋大人细想,“也是,马尚书,马上输,哈哈哈你不说我还真没注意。”

“什么时候你还同我说乐子!”马尚书跺脚,“我就不该姓马,我就该姓驴。也就只有磨坊里的驴有我这么累!”

“你不能这么想,”宋大人无效宽慰她,“当牛做马的马,也是你这个马,没必要执着在驴身上。”

“滚滚滚!”

两人平时关系也不算差,马尚书便跟她倒苦水,“你给我支个招,你说我这上哪儿去筹银子啊。”

“先是秋闱,随后还有个春闱,这期间还有中秋跟春节。过节不花银子?过节肯定又是一大笔银钱。”

马尚书两手拍完往两边一摊,“你说说,我户部又不是个集宝盆,银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上哪儿变出这么多银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