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第2/4页)
沐瑾由得他们攻城,观战了两天,便回了县城,从中军大营调了十几个军医出来,又征用了城中一户大宅。
这户人家因为离广庭郡近,又有姻亲在广庭郡,舍不得家业财产,早在大军到之前就已经跑了。
沐瑾想到古人喜欢藏钱的习惯,让兵卒子们在清理宅子时,先把地板、树后等稍微隐蔽容易埋罐子的地方挖一挖。跑路嘛,铜钱那么沉,多不好带啊。运到外面去埋,太显眼了,这么大的宅子,找个能埋的地儿还是很容易的。
有没有藏东西,挖起来也容易,锄头一挖,底下的土有没有动过,一目了然。地毯式搜索,也费不了多少功夫,比开荒省力多了。
卫队的兵卒子们在宅子里挖地三尺,沐瑾则在给军医们开会。
他挑的军医,有擅长接骨的,有擅长缝合伤口的,有擅长治风寒的,有擅长针灸的。没有麻醉药,如今动手术全靠针灸麻醉,找穴位、神经,扎进去,人就麻了,没知觉了。
沐瑾不知道会不会有后遗症,但眼下医疗情况就这样,留点后遗症也总比活生生地受罪疼死强吧。
前线打仗有伤兵,虽说有军医大帐收治,可山里湿热,不易于养伤。军医是要随军行动的,伤员是需要静养的,伤得较重的那些,经过紧急治疗后,最好还是送到县城来慢慢治。
伤筋动骨一百天,让山上的滚石砸中,骨头都断了,怎么也得有个地儿好好养伤的,再加上他开医院的计划因为现实条件,一直没有开展得起来。如今有了这现成的便利,沐瑾索性把医院成立起来。
他们即治伤兵,也对外接症。
沐瑾考虑过后,决定根据市场需求,将医疗定成两个方向。一个是确保基础民生的平民医疗,也就是只收个成本价,确保医院不亏本能够维持运营就行了,另一个则是针对钱多、抱着不惜一切代价,不论花多少钱也要治好自己的人群。这部分人的财力雄厚,可以把最贵最好的药给他们用,当然,赚起来也是暴利,所得的收入,用来进行医疗研究,促进医疗技术发展。
打仗嘛,再加上总有作死的人去触犯律令获死刑,大体老师是不缺的。
沐瑾有心发展医疗,在中军大营的时候就着手培养医生、护士和开展医疗研究,如今已经形成一支相当庞大的队伍,仅有军职的军医就有二百多个,再加上医疗兵、护士、杂役等,有一千多人。
这是他成立的第一家对外经营的军医院,自然是按照高标准来的,一次性调派了十几个军医、三十多个医疗兵,先把目前能症治的部门都凑齐,其医疗物资直接从军医大营中调派,后面则从户部调拨,以及自行采买。
无规矩不成方圆,沐瑾成立医院,规章制度得有,包括一些对于疫病、流行病的防控都顺便一起安排上了。打仗,死人多,难免会出瘟疫之类的,还是得注意一些,如果有防疫方面的需求,自然是要跟县令、县郡们沟通协商,调派县兵和各乡、村的人配合的。
以前医匠们的地位很低,如今在沐瑾这里,不仅可以有军职,也有了晋升渠道。这在调派来的军医们、医疗兵的眼里,相当于有了自己的衙门。他们不上战场,没有立军功的机会,晋升都是凭技术、科研贡献,有个稳定的环境比起跟着大军东奔西走强得多。
将来医院会跟军工部一样,有专程的科研院,待遇都是一样的,不仅有地位,还能有钱。研究出治疗方式、治疗配方是可以收专利费的,能收二十年,这专利卖给朝廷自己拿提成或卖断,在各郡县推广开,一辈子衣食无忧。
这些不是大将军空口说白话,而是写入了规章制度中的,大将军签字、盖章派人送去淮郡交给宝月长公主要按照这个章程实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