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第2/3页)

其他人这才反应过来,他们此举的确不妥。

见状,康平也松了一口气。

“我们是个学生兴趣社团,出于对白话小说的爱好而聚在这里,”社长继续道,“虽说触景生情感同身受不可避免,但大家还是专注于小说的剧情本身吧,否则不就本末倒置了么?”

同学们纷纷点头,认可了社长的发言。

“所以,既然说要回归剧情,”社长环顾一周,拖长了声音问道,“大家觉得,这个叫晏河清的作者,写的怎么样?”

几秒钟的寂静过后,有人举手发言:

“社长,我觉得接下来的社团活动,可以多加一份报纸了。”

社长问道:“有人对此有异议吗?”

没有人举手,在场所有学生全票通过这个提案。

而康平的脸上,也不自觉地露出了一抹笑容。

好奇怪,他纳闷地想,明明这小说又不是自己写的,怎么看到大家都这么喜欢,他心里却这么开心呢?

如果放到一百年后,在互联网上,肯定会有很多当初苦苦追更《地球之歌》的读者能够回答康平这个问题:

这就叫拉人掉坑的快乐!

一个人蹲在坑底苦苦追更多孤单啊,不多说了,吔我安利啦!

与此同时,和社团中同样的场景,还发生在了许许多多这周翻阅过《东方京报》的读者们身上。

许维新这几天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封来信,足足比往常多了近一倍,其中很多都提到了《乞儿》和晏河清,把他乐得差点儿没从报社二楼的阳台上翻下去。

虽然几十封信件算不了什么,也无法对报纸的销量造成什么决定性的影响,但这意味着他当初做的判断没有错!晏河清果然是个非常有潜力的作者!

高兴之余,他也不忘给乔镜又写了一封信,问他对于把《乞儿》这本书出版成册这件事怎么看。

乔镜给他的回复很简单,总结起来就一句话:

两万字太短了,等他之后再多些几篇短篇,集合起来再出版也不迟。

许维新觉得他说得很对。

现在市面上大多的出版书字数都不多,但也至少有六七万,十几万的也有,两万字的出版书,印出来恐怕薄的都不能看,还是再多写一点比较好。

以晏河清的文笔,许维新觉得三年内出版一本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但现在唯一的阻碍就是:

他还不知道对方什么时候给他寄稿子……

身为一个总编,许维新平时也有很多事情要忙,整个《东方京报》除演说版块以外的栏目基本都由他负责,自然不可能天天忙着和作者沟通催写文章。

因此,在经过深思熟虑、并征求到乔镜本人的同意后,他把这个重任交给了自己的侄子许晓明。

许晓明和他一样,也在报社工作,而且还是一名编辑。

他算是许维新在这里最信任的人之一了,在告诉侄子从今往后就由他来负责晏河清时,许维新还特意对他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不要因为乔镜的年纪而轻视对方,而且一定要经常用书信沟通,拉近两人的关系。

“我明白了。”许晓明郑重点头,“除了这些,舅舅还有别的要嘱咐的吗?”

他今年二十有四,原本在金陵师范上学,可惜因为一些原因没能如期毕业,消极了几年,终于醒悟过来,觉得大好男儿青春时光不能白白浪费,便带着盘缠北上来投奔许维新了。

和乔镜在现代社会的编辑别鸽一样,晏河清也是他当上编辑后负责的第一位作者。

“最重要的,还是要让他多多交稿!”许维新的表情十分严肃,“我也是从底下升上来的,侄儿,我跟你讲,世道变了,人心不古,这些作者拖起稿来,找的理由可比他们编故事的水平高多了!”

他痛心疾首道:“我当编辑那会儿,这种事儿可算是见多了!来来来,我给你讲讲,这样你也好有个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