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第3/4页)

这两个问题就诛心了。

无论多紧急的事,都绝对杜绝越权动兵。不管是京营也好,地方驻军也好,服从兵符的绝对调派,没有兵符,不管多高的职位都不能调兵。别说贾赦只是兵部侍郎,哪怕苏丞相若无兵符,也不能插手京营的事啊。你贾敬虽然立了功,但追究起来,是犯了大忌。谁敢将京营交到一个越权动兵的人手上啊?

还有,贾敬你反应那么迅速,是否早得知司徒岩要谋反?牛继宗虽然在此处留了白,但是潜台词有两个:第一,你是否是司徒岩同党,临阵倒戈;第二,你是否知情不报?

哎哟,刚打完贾赦又打贾敬,这是铁了心的将宁荣二府继续按在执掌兵权之外呀。

如此一来,朝上局势就渐渐偏向了侯孝廉。侯孝廉是京营将领,不但紧急时候有权随机应变,甚至还有一条‘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规则呢。人家随机应变,及时救驾,那是有功无过。

贾敬反问:“敢问牛侍郎,你熟读兵书,入兵部官至左侍郎,难道没听过料敌于先么?又没听过兵贵神速么?我虽不才,不至于辱没祖宗。发现岩亲王府异动,事急从权之时,既没想过加官进爵,也未因担心后果而畏首畏尾。

虽然候将军此次救驾功高,但不过是候将军手底下人马充足而已。候将军作为二品副将,在叛军谋逆伊始,配合叛军闭九门,可见其失察,刚开始并未发现岩亲王作乱之心。虽然后来候将军入城救驾,将功补过。然则京营节度使一职何其重要,候将军忠勇有余而敏锐不足,险些延误军机,岂能担此要职。至于京营节度使一职,臣力荐郑肃。”

呵,耍嘴皮子谁不会?你说我知情不报,越权动兵,我还说你的人能力不足,差点错失战机呢。这京营节度使咱们谁也不当,让其他候选人上得了。至于贾敬提的郑肃,也是这次京营节度使的候选人之一,不过满朝都知道郑肃虽然也在此次岩亲王作乱中立了功,但是只是陪跑。

于贾敬而言,五年前就竞争过一次京营节度使,被按在兵部右侍郎一职上五年了,现在也并不着急。但是于司徒硫而言,错过这次推侯孝廉上位,日后更加没有机会了。所以急的并不是宁国府。

苏丞相作为一国丞相,算不上是哪个派系。但是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倾向本身,就是天然倾向于正统继承人。

让苏丞相说,这经营节度使一职皇上肯定是更倾向于贾敬,而且贾敬本身无论才学和能力都足以胜任。现在贾敬将梯子都搭好了,苏丞相便站出班列道:“启奏皇上,臣以为京营节度使一职,确需能随机应变能力出众之人;从这次平叛的反应来看,贾侍郎比候将军更合适。”

司徒硫虽然面色未变,却恨不能拆了宁荣二府。这几年宁荣二府太过低调,竟让自己低估了贾家兄弟俩的辩才。

侯孝廉表面上是司徒岩的人,实际上却倒向了司徒硫。那日司徒硫察觉到司徒岩有可能要起兵,暗中透露给侯孝廉。侯孝廉开城门入城救驾的时机也是司徒硫和江怀寿商议好的。为的便是不能反应速度太快,显得侯孝廉明明知道司徒岩要谋反,却故意知情不报。

谁知算计好了入城时机,救驾之功也立了,又被扣上一个不能洞察敌情,能力不足的帽子?

不管怎么说说,苏丞相都发话了,文武百官不管什么立场都住了嘴。苏丞相多四平八稳的人呐,人家轻易不发话,一发话便是有分量的。现在所有人都在等致和帝的反应。

致和帝点头道:“苏相所言极是,调兵部右侍郎贾敬为京营节度使,因京营事务紧急,即刻上任。”

贾敬上前谢恩。

这一委任险些让司徒硫冷汗都流下来了,倒不是说侯孝廉输了本身可怕,而是他父皇这口谕下得这么干脆,证明早有主意,那父皇故意让文武百官在朝堂上辩论这么久,是在试探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