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一一二(第3/5页)

赵高生得还算可以,能称之为中上之姿,重点是一身收拾得足够干净利落。

穿得简朴,却很干净,加上不卑不亢的气度,这就很招人喜欢了。

少年人进门,一抬头看见案后端坐的并非夏阳君,他身形一顿,却没惊讶无措。赵高仍然是规规矩矩地向子芈行礼:“见过芈夫人。”

“夏阳君有事抽不开身,又不想叫你们多等。”子芈温声道:“就请我来先见见你们。你不用客气,起身吧。”

“谢夫人。”赵高收起双臂,挺直脊背,却没抬头。

“你姓赵。”

子芈好奇道:“可是宗室后裔?”

“回夫人,并不是。”赵高诚实回应:“虽同姓同氏,却是平民,到大父才入咸阳。”

赵维桢心中了然。

历史上赵高的身世姑且是个谜。一说他为秦宗室远亲,一说他是赵国宗室,入秦是为赵国复仇——后者显然离谱了点,根据赵高的年龄推算,他总不可能人快四十了才来咸阳当宦官。

与子芈面见的赵高,说话有秦国口音,但他说到了爷爷这辈才来咸阳。

是秦人,却不是秦宗室,基本上把两个猜测全部排除了。

“原来是这样。”

子芈若有所思。

她第一次当面试官,多少有些没经验。好在子芈反应很快,短暂地沉默过后,她又过了一遍赵高的简历:“你的小篆很好看,带字帖了吗?”

“带了。”

赵高立刻把备好的字帖呈上。

站在赵维桢的角度看不到字帖,但她能看到子芈的小半张侧脸。就对方的惊艳神情来看,赵高的字确实很不错。

“你还擅长些什么?”子芈耐心问道。

“贱民不才,斗胆说一句擅长撰文。”赵高谦卑道:“抄书时也比同窗要快。”

子芈失笑出声:“倒是用得到。那你懂律法么?”

赵高:“略懂,解释法令、解读《商君书》,均无大碍。”

说完,他飞快地瞥了子芈一眼。

这还是进门之后,少年人第一次抬头看子芈:“亦了解秦国习俗、礼仪,与宫中规则。”

子芈没说话。

她把手中简历翻得哗哗作响,无形之中给了赵高莫大的压力。

赵维桢在帷幕之后暗道好笑:这小姑娘还挺上道,第一次当面试官,竟然也懂得吓唬别人了!

“我见你资历和水准,足以胜任学堂的官职。”子芈缓言道:“那就学堂之事,你可有什么谏言?”

“谏言不敢提,但想过一两个下策。”

“但说无妨。”

“夏阳君写《千字文》、廷尉大人写《三字经》,虽为篇章,但都不长。”赵高不假思索道:“在下以为,可由君上牵头,整理出一系列蒙学书籍,涵盖识字、风俗,乃至律法于其中。日后不止是咸阳学堂,举国上下都可作为统一蒙学书籍使用。”

言下之意即使,做一套官方各个学科的教科书。

子芈还不是很懂秦国的基础教育,她一听来,便欣赏道:“倒是个好主意。”

说着子芈无意识地朝着赵维桢的方向侧了侧头。

她似乎是想要赵维桢出面开口,但后者却始终保持沉默。

别说,历史上还真就是李斯和赵高写了秦国的蒙书。

李斯的《仓颉篇》和赵高的《爱历篇》也算是历史留名的识字教科书了。年仅十七岁的赵高就在盘算这件事,赵维桢一点也不意外。

“我会向君上转达。”

见赵维桢不说话,子芈只好代为开口:“你先回去等结果。”

赵高再次行礼:“是。”

从来到去,不过十几分钟的时间,他表现得不急躁、不怯场,言谈举止平静如常。手中备着自己的字帖,回答问题也是浅尝辄止,不急于表现也算是言简意赅地提了点内容。

作为一名十七岁的年轻人,他的表现确实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