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第2/3页)
苏轼给吴普也扔了一罐,三人相对而坐,喝着很不健康的碳酸饮料闲聊起来。
有苏轼这么个热爱交友的社交达人在,宇文恺很快压下了心里的烦忧。
他一没有门路,二没有权位,什么忙都帮不上,能捡回自己的性命已是万幸,根本没法奢望更多。
三个人很快熟悉起来。
宇文恺长得高大,性格却是个谦谦君子,脾气十分温吞,仿佛怎么样都不会生气。
吴普知道宇文恺设计能力一溜,便邀他一起去逛逛博物馆,顺便给点意见看看七夕当天可以怎么布置广场。
宇文恺不仅会搞大工程,欢庆场所的设计水平也是一流。
要知道宇文恺设计过一个叫“大帐”的巨大帐篷,可以容纳上千个客人。
据说即使一千位客人都带上自己的亲卫来赴宴,帐中依然能大摆宴席、奏乐跳舞,可见这个“大帐”确实很大!
后来他不满足于搞活动帐篷,还搞了个可以移动的宫殿,叫“观风行殿”。
这玩意儿不仅带轮子可以推着走,还可以迅速拆分、迅速组装,可以说是货真价实的“房车”。
甚至比现代的房车要奢豪得多:观风行殿内可以容纳数百人。
所以说,宇文恺既搞得了大工程,又搞得了新花样,高超的业务水平简直让杨坚和杨广父子俩都对他欲罢不能。
即使现在的宇文恺才二十出头,吴普相信他多少还是能给点意见的。
宇文恺看过那宽阔的广场后微笑着说道:“七夕倒是不难,广场这么大,可以搭一座乞巧楼,费不了多少功夫。有了乞巧楼,别的东西都绕着它安排就好。”
吴普顺着杆子往上爬:“我们没人会搭乞巧楼,不知安乐兄知不知道怎么搭?”
安乐是宇文恺的字。
宇文恺略一思忖,点头说道:“会。”
他本是鲜卑族人,不过生在长安长在长安,好奇心又特别重,也曾特意趁着七夕去那些讲究的人家看过乞巧楼的构造。
“我可以将图纸画出来,不过你们这边不知有没有人手和要用到的东西。”宇文恺补充道。
吴普说道:“没事,一般来说肯定能找着替代材料。就算本来没有,给点钱估计也能连夜生产出来。”
宇文恺笑道:“那就没问题了。”
吴普和苏轼都挺好奇隋唐时期的图纸怎么个画法,跟着宇文恺往回走,接着就一左一右地围在桌边看宇文恺动手。
宇文恺:“…………”
被两道灼灼的目光盯着,总感觉压力有点大。
吴普这厮还得寸进尺:“你介意我开个直播吗?”
苏轼就热心地在旁边给宇文恺解释什么是直播,俨然一副自己是个“现代通”的模样。
宇文恺能说什么,只能笑着说:“不介意。”
这下子变成三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宇文恺看。
第三双眼睛背后还连接着千千万万双眼睛。
很怪。
就很怪。
好在宇文恺向来捣鼓建筑图纸,他摸了摸上好的画纸,又拿起笔试了试墨,很快进入状态。
早在杨坚还没有建立隋朝之前,宇文恺就曾在他手底下干活,干的也是这些个土木工程。
在杨坚这位老上司的热心栽培之下,宇文恺已经接触过一些小工程。
即使只有二十出头,他也深谙和工匠们打交道的窍门——
图纸能简单就不要复杂。
说话能大声就不要小声。
宇文恺提笔在纸上画出乞巧楼的图样。
直播间的观众们看到开播,陆陆续续点了进来。
这一进来,就瞧见个新来的大帅哥。
吴普自己是个脸盲,一般来说他看人就是人,分不出多大差别。
但观众们眼没瞎,一下子被宇文恺吸引了目光。
宇文恺现在才二十出头,正是一生之中最英俊的时期。
他还有鲜卑人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