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第2/7页)
虽然说从最基础的启蒙书籍自识字开始教,这类书教起来也不需要先生有什么高文化水平,随便扯来一些有着一定弟子的读书人都可以教,但考虑到学生们也不是学个《百家姓》、《千字文》简简单单认识个字就了事回家的,所以学堂试点的第一年还是暂时设置住名额数目,以防日后看顾不过来。
何况一百五十的人数,对于一个刚刚开设的学堂而言,本身也并不是一个很小的数目了。
当然,在先期的时候,该找人分担启蒙教育的工作也是一定要找人的,不然以后学到后面的时候,想找也没那么容易找了。
随后,刚刚“剥夺”了儒家祖师爷吃肉权利之一的小年轻周瑜轻咳一声,道:“明日,瑜将第一期入学堂的学生名单递交给主公。”
在前两天贾诩将那份军功入学规则发出去之后,自然是引来了许许多多的上一次打突厥人的兵士们来给自家的孩子报名。
由于来报名的人并不在少数,但是学堂学生的人数却是有限,所以周瑜则是对接了这个工作,由他负责排出一份入学的孩子名单。
按照这些为孩子报名学堂名额的兵士的军功先后次序往下排,自然,在这其中一部分的孩童的年龄也是成为了一个参考因素,还有性别——谁让女学那边人少呢?
除此之外,来自军营这边的学生名单要列,但是普通百姓之家的名单也要排。毕竟他们可能就只让军营的兵士家的孩子上学,而不允许百姓家的去。
这件事上不说端水可以绝对的一碗端平,但起码也是得做到一个四六对分,不显得那么离谱。而且百姓们又和兵士们有些不太一样,他们是没有减免学杂费的啊。
当然,这其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入学因素,贾诩在贴告示的时候就已经让人把该打的预防针全部都给打好,所以也不必担心会引出什么不该出现的乱子。
不过说起来的话,其实在这件事情落下去之前,为了体现出浓浓的同事情,贾诩还专门的去问过北地郡的官员们他们的家中是否有适龄儿童要送学堂。
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个问题就是走个客场的面子话——当官的和老百姓家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有条件的往往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就会开始给孩子启蒙了。
然后,还真的有一个官员表示想要把孩子送过来,言辞恳切表示他家的孩子比较皮,到时候可能还需要先生费些心思。人都这么说了,话是他主动问的贾诩自然笑着表示一切好说。
“这样的话,”嬴月想了一下,问道:“那就定在五日之后的时间学堂开课吧。”
五天,太赶也不太慢。这个期间既是留给孔丘蔡琰他们两个男女学的总负责人再更进一步的完善一下情况,同时也是给确定人要入学的学生的家中筹备一下入学准备,毕竟此前他们都只是给孩子报了名,但是也不确定是否会在第一年就被选中。
-
第二天早上的时候,在小姑娘的晨跑过后,贾诩忽然之间问了一个问题,“说起来,请问主公,昨日吴姑娘所说的‘秀才’所指代的是何意?”
其实这个问题昨天他就想问了,只不过当时在吃完东坡肉,又说了学堂的事宜之后,时间毕竟已经不早了,所以便把这个问题暂缓到了现在。
小姑娘被他这个问题问的一懵,倒不是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而是,“文和竟然不知道吗?”嬴月不见有些茫然的反问了一句。
青衫的文士回道:“诩一直都以为,主公的世界,是和我们一样实行察举制。”
而此前无论是他,还是到官府这边目前为止最后一个进来的端木赐,几乎也都是依托于这一制度。
听到这句,嬴月点点头,“的确是察举制没有错,但是……”
随后,贾诩就听到小姑娘,他们的这个世界选官的制度有两种,是察举制与科举制并行,只不过二者之间还是以察举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