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 “校尉太小,司马太老,都尉正好。”(第3/4页)
崔秀宁点头,“那也算是全国推广了。户部就拿出分配章程,按照各地人口田亩数量,酌情安排便是。朝廷的种子分到各州,再由各州自己来分。户部的部令,要严令各地官员妥善保管种子。哪里出了事,就问责哪里的官吏。”
“这些作物,对耕地要求低,产量却比稻谷麦子高。本宫称之为副粮。要是副粮全国推广,很多不宜种植主粮的耕地就都能用上,起码能多养活几千万人。喂养牲口和家禽的食料也有了。”
“陛下娘娘放心。户部已经拟定好了大概的章程。等完善了章程细案,臣就呈奏预览。”
崔秀宁道:“章程细案不必进呈了,就直接交给政事堂。妥当不妥当,政事堂看着办。通过后直接下朝令就是。”
各部各寺的政务,不能事无巨细都让皇帝亲自研究决断。不然,政事堂的意义何在?皇帝皇后只指出方向和大概,抓住纲就成。相对细化的执行方案,当然要宰相们决断。
否则的话,皇帝会有多忙?
再英明的君主,一忙起来就会出纰漏。
林必举出列道:“陛下,娘娘,全国推广种植殷洲作物,娘娘称之为副粮。那么,这副粮多达数种,征起赋税来颇为麻烦。请旨,副粮是征税还是不征税?”
崔秀宁和李洛都是一愣。他们倒是没有想到这个。
是啊,这红薯等庄稼,是征税还是不征税?
这些作物,大多用的都是不适合种植主粮的荒地,又是好几种,怎么统计呢?
而且,主粮是硬通货,吃不完的肯定能变现,朝廷必定会收购。可是这些副粮,朝廷不可能会收购,变现很难,朝廷难道征收实物?
要是征收银圆,那就是变现的加税了,不符合大唐国策。要是征收实物,朝廷要这么副粮干什么?又怎么储藏?
副粮是补充主粮的。有了副粮,百姓的食物不但更丰富,主粮也能消耗的更少,就有更多的主粮卖给朝廷。
崔秀宁想到这一层,顿时露出微笑。
她心中有数了。
不征副粮的税。
但是不征这个税,朝廷也能多一份收入!
为什么?很简单。
有了副粮,能养殖的家禽也多了,农户不光生活改善,也能剩下更多的主粮卖给朝廷。
遇到丰年,农户完税之后还能有小半的粮食出售。要是年景不好,完税之后就没有多余的粮食卖,自己能吃饱就不错。要是遇到灾年,那不但自己吃不饱,税都交不上,甚至还需要朝廷赈济。
而在古代,就算水利设施搞得好,因年景不好而歉收的年份也比较频繁。这就导致,即便这几年大唐兴修水利,大力恢复农业生产,可农户能出售的余粮却始终不多。
粮食安全仍然达不到李洛和崔秀宁的要求。朝廷的粮食专卖收入,也增长缓慢。
就说眼下,酿酒业等需要粮食的加工业还没有完全放开,就是因为国家粮食不够充裕。
可有了副粮就不一样了。
百姓能卖的主粮多了,那么朝廷就能收购更多的粮食来卖给不生产粮食的人。
这样,朝廷的粮食专卖额度就更大,专卖收入就多了。
也就是说,哪怕不征一文钱的副粮税,朝廷的收入也会增加一笔。
既然如此,那为何还要征收副粮税呢?
“副粮,就不用征收了。这样,百姓的日子也能更好过一点。”崔秀宁说道。
林必举等人当然也想到,为何皇后陛下不征副粮税了。
要是连这个都想不到,还能做宰相么?
“梓童说的不错。副粮就不征税了。”李洛笑着说道,他心中也明镜似的。这个经济账,他还是能算过来的。
林必举高高举起玉笏,然后在掌心连拍三次,感慨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