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谈话(第2/3页)

琛贵妃感叹道:“难怪他十三中举,却挨到十七岁才外出求学。”

时光珍贵,对一个心怀大志的读书人而言,越是年轻,越有无限前途。在自己最佳的上升期间,因为家事而停住脚步,于一个天赋绝佳的书生而言,实在太过残忍。

“没错。”谢钦目光坚定,铿锵道,“我的兄长正直、孝顺、善良,绝不会是您想象中的那样不堪。”

虽然他不晓得到底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琛贵妃一定要查哥哥,但谢钦确信,他的哥哥不会做出任何有违情理的事。

在他不算广阔的世界里,谢云臣就是指引他前进的光。

徐碧琛但笑不语,对他自信的话语不作评价。她看了会儿地面,淡淡道:“继续吧,谢云臣是怎么去白马书院求学的,他外出的五年里又发生了哪些事情?”

“在大哥的照料下,母亲身体渐渐好转。她又开始重拾旧业,帮别人洗衣服、补衣服。省吃俭用存了点钱,便四处托人联系当时的知县。可知县大人已经调任到他处做官,不在宛县了…母亲不肯放弃,认定只要找到知县,兄长就能出去读书。她瞎忙活了大半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县上有个师爷曾是知县大人的门客。平时连捆白菜都不舍得买的母亲,一口气拿出了一贯钱给那师爷,好说歹说,他才同意帮忙写信给知县。”

“联系上了?”徐碧琛问。

谢钦点头,道:“知县大人竟然还记得哥哥,当即同意为他作保,送他去书院学习。就这样,大哥在十七岁这年走出了我们那个小山村,走出了宛县。院长在知道我们家困难的情况后,允诺不收取大哥的学费。饶是如此,要供他日常开销,母亲已是极为辛苦。兄长心疼母亲,想出去做些杂事,可母亲说会耽误他学习,死活不肯。路费高昂,大哥从来舍不得花这笔钱,所以五年都没有回家一次。”

“谢大人是这么顾家的人,在外多年,肯定会与你们通信吧?”

“他每隔三个月,便会给家里来一封信。”对于琛贵妃提出的泰迪疑问,谢钦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徐碧琛饮了口果茶,把杯盏放下,又将手边的杯子往少年坐的方向轻轻推去:“这是用青枣和苹果熬成的水,清香扑鼻,酸甜可口,二公子不嫌弃的话可以试试味道。”

谢钦用手心盖住茶杯,腼腆道谢。

美人轻笑一声,端起茶盏,小抿一口。她眼波流转,故作不经意地说:“五年不归,鸿雁传书,真是感人肺腑。不过…白马书院在勤州,好像就挨着北梁边境。那谢大人肯定同你们说了不少北梁的风土人情吧。”

在灭北梁之前,北梁有过一段稳定的时光,两国其实还保持着比较正常的交往,人们可以自由通行到他国。

他能听出琛贵妃话里有话,但一时琢磨不出她的用意,也懒得多加思索,如实回答道:“确实提过,大哥在书院有一个同窗好友,他们闲暇无事时,常相约去北梁的静云山登高。”

“四年前他提到过什么,你还记得吗?”徐碧琛把时间范围缩小,引导谢钦去谈论那个更精准的话题。

四年前,北梁灭亡,这个时间节点太过重要,也太让人印象深刻,是以谢钦立刻就回想起来那段时间的书信内容。

他记性很好,不用思考太久,张口便细细说来:“燕军攻破梁国之前,北梁已经出现了很多起内乱,白马书院的院长怕学生有危险,不再允许他们越过边境到北梁去。所以大哥对北梁的提及,从那以后就趋近于无……也可能他提起过,而我忘了。北梁灭亡之后,兄长一共告诉了我们两件大事。一是书院带着学生一起作文章来探讨大燕灭梁一事,要求学生从各个方面找出北梁灭亡的原因,而那次大哥写的策论被评为了最优,他非常欢喜;二是他结识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还称与那人是惺惺相惜的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