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第4/7页)
“的确,文中并没有对丸茂尸体的描述。但他死了,这总是铁打的事实吧?”
“这里只是为了蒙骗读者而采取了一些叙述技巧罢了。‘太过分了’——只有这样一句描述而已。”
“这不正表明丸茂已经死了吗?”
“你这个主持人,真是死脑筋啊。听好了,‘冷冰冰’这样的表述是有很多种含义的。比方说,沙耶加在文章开头对三郎所采取的态度也是‘冷冰冰’。没错,‘冷冰冰’还能形容人的冷漠态度。也就是说,之前一直作为侦探领导众人的丸茂,对前来叫他的文太和阿英突然态度冷淡、草率,仿佛在闹情绪。所以才会‘样子都彻底认不出来了’,才会‘太过分了’。这里都是作者耍弄的叙述诡计!”
“哦!”
“事实上,第二起事件完全是一场骗局。是丸茂要求文太和阿英协助自己,装出一副丸茂已身亡的假象。换句话说,这是‘伯尔斯通诡计’的反向使用。虽然是场骗局,但是文中并没有人说谎。作者利用了语言的深奥和多义性,骗过了文中的众人,同时也骗过了读者的眼睛。在这点上,对文太和阿英两人的言谈举止没有任何不公平的叙述。这一切都是丸茂的智慧,同时也是作者的智慧。”
“但是,文太和阿英为什么愿意帮助丸茂骗人呢?”
“估计丸茂是利用了自己的侦探身份。他这么对两个人说:‘我想在不被凶手发现的情况下在别墅里自由地行动,进行调查。’因此两人才愿意帮忙的吧。”
“但你刚才不是还说丸茂冷冰冰的,完全没有干劲吗?”
“我都说了,那只是作者利用一个词语的多种含义布置的叙述性诡计而已。事实上,丸茂哪里没有干劲,他本人就是凶手!只是作者需要在这里欺骗读者,于是干脆利用丸茂是推理研究会毕业生的特征,在公平叙述的基础上,用语言的深奥性对读者进行误导。这也是一种符合丸茂这个角色的‘公正竞争’。”
“我们假设第二起事件是骗局好了,回到第一起事件,杀害鞠子的人是丸茂,对吗?”
“对啊。他利用空白的那一个小时潜入别墅,杀害鞠子后又回到车子里。根本就不曾料想到丸茂是凶手,还在帮他做骗局的文太和阿英也是够丢脸的了。这就是我所谓伯尔斯通诡计的反向使用。正常的伯尔斯通诡计,凶手会先制造自己已死的假象,再去犯下罪行;但这次的凶手是先犯下罪行,之后再制造自己已死的假象。”
“嗯……但是,之前的挑战者很少有人认为丸茂是凶手,理由应该是三泽先生所提到过的‘丸茂的衣服完全没湿’等。他以此将丸茂是凶手的可能性完全排除了。有关这点,您怎么解释呢?”
“哈哈哈,那位参赛者说的观点看似有理,但归根结底还是愚蠢的看法。衣服是完全可以作假的。丸茂在不被人发现的情况下潜入别墅,杀害鞠子后再回到车子里——我们假设他花了三十分钟好了,即便这样,离他开着车出现在别墅还有三十分钟的时间,绰绰有余。”
“即便如你所说,但是湿透的衣服能在三十分钟之内烘干吗?”
“你难道也是蠢货吗?只要事先准备好替换的衣物,在车子里面换好不就可以了吗!就算头发湿透了,只要备好吹风机,三十分钟也足够吹干了吧!车子里没有插座的话,也可以准备干电池型吹风机。”
“那、那昨天深夜,文太看见三郎站在丸茂门口,之后又听见丸茂的房间里传出低沉的呻吟——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如果丸茂没有死的话,这一切都是文太的谎言喽?”
十三十三摇了摇头。
“那应该是真的吧。文太既然已经帮助丸茂完成死亡骗局,他就一定相信丸茂这么做是为了找出凶手。因此,他没必要撒这种谎。反倒是矢口否认的三郎在说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