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沈鞋匠(第2/3页)

做生意的基本都识字。他们进店瞧了价目表,不禁奇道:“掌柜的,你这店只卖新粮,不卖陈粮?”

新粮价钱贵,陈粮要便宜一些。

李满囤闻言笑道:“今年只有新粮,陈粮得明年夏收后才有。”

众人一听便知这铺子的东家是个才刚发家的小地主。

于是又有人说:“掌柜的,看在大家往后都是街坊邻居的面上,这价钱你可得便宜些才是!”

李满囤极老练地拱手回道:“这位客官,自古以来,这粮价都是公价,小店可不敢自专。”

进城买东西多了,李满囤也算是锻炼出来了,知道如何应付讲价。

众人于是知道小地主也不好随便忽悠。

不过想也知道,这年头还能发家的,都是聪明人。

朱中人每天出入北城门以探听市情。今儿他瞧到北街有新店开业,而且还是自己居中成交的铺子,当即便决定给捧个人场。横竖他家没地,平素都是买粮吃,这粮食搁哪里买还不是一样?

找街面上相熟的人家借了两个米袋,朱中人挤出了人群。

“李爷,哈哈,”朱中人笑着拱手:“开业大吉,开业大吉!”

李满囤赶紧回礼:“朱中人,您大驾光临!”

朱中人走进铺子,把两个米袋放到柜台上,方和余财多道:“我要1斗白米和三升玉米面。”

朱中人能剩钱,家里都是白米白面,粗粮吃得不多。

余财多见生意上门,赶紧按数量了两样粮食装进口袋,递给朱中人道:“客官,承惠138文。”

李满囤一旁瞧着,心里合算道:一斗米120文,3升玉米面18文,两样138文,确是没错。

眼见余财多算得快而且无错,李满囤方算是放了心。

朱中人接了粮,又和李满囤寒暄两句,方挤回人群。

凡是北城市面上讨生活的,就没有不认识朱中人的。当下就有人跟朱中人打听店家来历。朱中人见是熟人也笑道:“我和这位店家李爷虽是今年才结识,但已成交了三次生意。”

“他这铺子就是我经的手。”

“我与他捧个场,可是该的?”

熟人一听便就知这店主家境殷实,铺子是自己买下的。他若请店家代加工粮食,想必不会肉包子打狗。且这粮店开着,又不妨碍自家生意,所以倒是要捧捧场。不然,若这店家经营不下去而卖了铺子,然后换一个和自家一样营生的店主,吃亏的反倒是自家了。

围观的都是明白人,想通了其中关节,就有那家里过得好的,吃得起新粮的,回家拿了米袋来称粮。称也不多称,就称个三升、五升的回家先尝尝味。

如此,李家粮店第一天的生意,虽算不上火爆,但也有不少上门生意。

至晚一算账,铺子一天竟也卖了有五斗米和8斗玉米面,共计一吊八十文钱。其中扣除粮食成本,实际进账400多文。

算清楚账,李满囤心中高兴,觉得这粮店生意能做;而余财多则是比他东家更高兴,400文中,他们庄仆能得160文,他和养骡子兼搬送货的潘安以及磨粮的人按三份分,自家能得50多文––对比先前一年到头都剩不下钱来说,简直就是天上地下。

正是一年最冷的时节,天冷不说,还经常下雪,短工们在城门口给冻得蹲不住,便就干脆不来了。北街上做这些苦力生意的铺子连带地也没了生意,于是他们也跟着歇了业,躲在家里窝冬。

虽然歇了业,但饭却还是每天都要吃的。天冷,北城门口的铺户们懒得跑远买粮,便就就近到李家粮店买粮和加工粮食。因此,李家粮店的生意相当稳定,每天都能有四、五百钱的盈利。

眼见生意上了正轨,李满囤也不必再时时在店里看着了。于是这天,他拿了余庄头早起送来的羊皮,去找了他和铺子周围的街坊打听来的鞋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