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是命运对我的恩赐 第13节(第3/4页)
解放之后,就很少有人谈“传统道德”了,这个很好理解,按照两个凡是的理论,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既然国民党是鼓吹传统道德的,共产党当然没有理由继承过来,跟着鼓吹,代之而起的是“共产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的最基本特征是“集体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由于“集体”和“人民”一向是两个很模糊的概念,所以这个道德法则基本属于“解释权在中央”那一类。
根据列宁的定义,共产主义道德分三个阶段,在夺取政权的阶段只表现在先进阶级即无产阶级身上,夺取政权之后,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则成为全体人民的道德。
静秋是所谓“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即共产党“夺取政权之后”的阶段,应该是“共产主义道德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从她出生起,就没有谁提倡过“中国传统的道德”,只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到了文革初期,更是盛行“破四旧,立四新”,五四时期没破完的,文革接着破,庙宇被砸了,古迹被毁坏了,封资修的一套被踩在脚下了,只要沾个“传统”的边的,都朝不保夕,时刻面临被打倒的危险。传统戏剧被批判了,传统手艺被束之高阁了,传统节日似乎还没停掉,但庆祝方法改变了,舞龙灯舞狮子划龙船都被“破”掉了,谁还敢提“中国传统的道德”几个字?
当然有人要说,在静秋的年代,“中国传统的道德”是被批倒了,但是她的父母呢?总还是受了“中国传统的道德”的影响的吧?难道他们没有影响静秋?
静秋的父母都出生于上世纪的二十年代,那个年代受五四运动影响,是有点趋向于“全盘西化”的,国门大开,外国的东西引进来,中国的留学生走出去。那时很热门的两个词就是“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就是“民主”与“科学”。从文学方面来讲,则是大量引进外国文学,大肆鼓吹外国文学,大力模仿外国文学,你随便数一下,就会发现那些有名的文人们,如鲁迅,巴金,老舍,徐志摩,郁达夫,钱钟书等,都留过洋,都是深受外国文学文化影响的人。
静秋的父母都是在解放前读书上学的,静秋的父亲毕业于相当有名的一个艺术学院,学的是西洋乐器提琴与钢琴,兼学西洋绘画,懂几国外语,深受欧美人文主义影响,因厌恶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向往民主自由,而投奔到当时的解放区,希望像聂耳、冼星海等进步音乐家一样,用音乐为革命服务,救国救民。
静秋的外祖父早年投身革命,具有相当开明的婚姻观和子女教育观,所以静秋的母亲摆脱了旧时女子的悲惨命运,能够出来读书,当上老师,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新女性。
静秋父母的恋爱婚姻都是相当反传统的,他们是师生,而静秋的父亲在乡下老家还有两个包办的媳妇。静秋的父亲“经过了千辛万苦才把乡下的两个媳妇离掉了,跟她妈妈结了婚。妈妈等了他很久,等到快三十了才结婚,这在那个年代,可以说已经快到做婆婆的年纪了。”
静秋父母婚后的爱恋方式也是反传统的:
“她爸爸和妈妈一直在不同的城市工作,她爸爸隔一两个星期就回来一次,即便是经常回来,他跟她妈妈还要写信。文革当中她妈妈在八中被批斗的时候,写信的事还被拿出来批判过,说她父母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静秋的奶奶代表的则是所谓传统婚恋观:
“她奶奶是那种老思想,总觉得是她妈妈把她爸爸的魂勾走了,才搞得她爸爸跟两个乡下媳妇离婚的……。在她奶奶心目当中,只有原配才是合理合法的夫妻,离婚再娶的都是不正当的。所以她奶奶最见不得儿子跟媳妇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