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是命运对我的恩赐 第11节(第3/4页)
这样的婚姻多少有一点追求的过程,有时是富(皇)家女子倒追穷才子,有时是穷才子偷追富(皇)家女。这样的婚姻结局好不好,就看你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了。如果按现在的标准来衡量,似乎也没几个好结局,但如果按当时的标准来衡量,有的还可以称得上“幸福”。
比如大家熟悉的王宝钏,出身显赫,但爱上了落魄的书生薛平贵(一说猎户薛平贵),几经波折,终于成亲,但薛平贵被派去驻守边疆,跟外来侵略者打仗打出了感情,被外来侵略者招去做了女婿。
可怜王宝钏独守寒窑十八年,终于守得云开日出,守到老公薛平贵带着个外族小三回家来了。按当时的政策,男人是可以娶几个老婆的,所以薛平贵不算违法乱纪,反倒被树成“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先进人物。王宝钏喜孜孜迎进老公和小三,还高风亮节地跟小三不分大小,均为二点五,从此两人齐心协力伺奉薛平贵,过着和谐的家庭生活。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也是富家女爱上穷才子的故事,不同的是,婚事不顺利,穷才子郁郁寡欢而死,富家女毅然决然同赴黄泉,与所爱之人化做蝴蝶,生死相依。
五四时期,中国大量引进西方文学,受其影响,出现了一批倡导人性,追求自由,反封建反包办婚姻的爱情故事。但因为当时连男女平等都没达到,自然谈不上崇拜女性。
女性地位比较高的爱情故事,在武打小说中倒能窥见一斑。有人把武打小说称为中国的“骑士文学”,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武打小说描写的,往往是一个历史上并不存在的小社会,即“江湖”。在这个所谓江湖上,女性享有比实际生活中更多的平等权力,比如江湖上的女侠们可以跟男侠一样配刀带剑,四处游历,可以不遵循“女大当嫁”的社会法则,可以不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以跟男侠自由约会,等等,等等。
如果你要去查史书,看看哪个朝代的女子享有这些自由,恐怕会无功而返。
金庸的武打小说除了各种奇异的功夫之外,很多的笔墨都用在描写武林人物的爱恨情仇上,刻划了一大串江湖情圣情侣情人情痴,这对传统中国小说来说,是一大进步,至少是“侠骨”与“柔肠”并举,而不是把“侠骨”与“柔肠”对立起来。但因为武打小说描写的是一个不存在的社会,人物形像很难具有现实意义。
网友“书林漫步”把老三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骑士形像”,他说的这个“中国文学史”,不是指某本由国内文人编撰的“中国文学史”,而是指“有史以来用中国文字写成的作品”。
国内编写“中国文学史”的人,很少有纯粹从文学的角度来选编的,不是遵循当局的意旨,选择那些“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作品,就是怀着“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的野心胡编乱选,只求哗众取宠,一鸣惊人。还有的受自身水平的影响,或被条条框框所束缚,或碍于熟人朋友的面子,选作品时只注重作者的名气,题材的“重大”,技巧的离奇,语言的怪异。这样的“中国文学史”,除了供学中国文学的人背诵考试之外,并无多大用处。
能被称为“文学形像”的小说人物,是那些广为流传,得到了读者认可,获得了永久生命的人物形像,往往有他独特的一面,有他丰富的内涵,不是一个词就能概括的,常常需要整个故事整本小说来说明。要了解一个“文学形像”的真正含义,最好的办法是去读原著。
“哈姆雷特”是一个文学形像,提到“哈姆雷特”,知道这个文学形像的人会联想到很多很多,tobeornottobe,复仇,忧柔寡断,坠水的奥菲丽雅,叔嫂通婚,篡位,等等,等等,决非一个形容词可以概括。而“哈姆雷特”一旦成为文学形像,它自身便具有了形容词的功能,我们可以说“这个人是个哈姆雷特”,这一句就胜过写一篇论文来描述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