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第2/3页)
包拯道:“既然此案发生的缘由有三,自然就要解决了这三个问题,才算真正结案。第一个缘由,是这小吏本人。杀人偿命,虽然他生前并未被绳之以法,而是江湖侠客以私刑杀人,但他到底还是抵了命,所以第一个问题已经解决。第二个问题,臣以为,一个丧心病狂的禽兽居然能够成为官府小吏,是由于官府招募小吏的程序混杂,没有统一的法度。臣听说,在某些州郡,只要花上三百两银子,再找对门路,就能进入官府当差,捞一个油水丰厚的职位。至于当差之后,要如何将这三百两银子挣回来,就见仁见智了。所以臣以为,要想杜绝此等行径,唯有效仿科举,通过考试的途径选拔能力合适、品行端正的人来担任官府小吏。至于第三个问题……”
他抿了抿唇:“臣暂时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
赵受益点头:“很好。”
第三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当然不能由包拯想出来。毕竟他要设立一个有执法权的监督官员的机构,就由包拯担任第一任长官。如果这个主意由包拯自己提出来,那味道就变了。
“朕也觉得,似乎应该再开一门类似于科举的考试,来选拔小吏。毕竟人不读书,则无礼义廉耻。”
就是开个公务员考试嘛。一个正规的考试,至少能把那些拿着几百两银子,削尖了脑袋想要钻进官府吃皇粮、鱼肉百姓的害虫挡在门外。
他扫视一圈殿下群臣:“你看,那小吏做得出这种丧心病狂之事,众卿就一定做不出,这就是由于众卿读得书多,将圣人教化记在了心里。”
“这……”
有臣子站了出来:“官家,臣以为此举不妥。”
赵受益亲切地问他:“有何不妥?”
那臣子道:“历来科举,每科不过取中数百人,三年一科,已经花费不小。可是能为国家选中人才,充当栋梁,这点花费也就不算什么。可是如果要以科举选任小吏,这个规模会扩大数倍,花费也要扩大数倍。如此劳民伤财,却只为选拔小吏,臣窃以为不妥。”
赵受益点头:“嗯,花费大,还有什么理由?”
那臣子壮着胆子道:“且读书之人未必愿意委身为吏,愿意委身为吏的大部分都不是读书之人。如果开设了选拔小吏的科举,能中的不愿去,愿去的不能中,则毫无意义。”
赵受益又点头:“这也是个理由了。还有么?”
那臣子满头冷汗,摇摇头:“没有了。”
赵受益轻叹一声:“朕知道了。”
他明白这些人不愿意让他开公务员考试的理由。
毕竟官吏二字虽然常被人连在一起说,但其中却有着天渊之别。
官员有品级、有官身,比吏要尊贵无数倍。
之所以会有这种区别,在宋代这个门阀士族已经衰落的时代,不过就是由于一个科举考试。
官员能够考过科举,所以鱼跃龙门,一步登天。小吏考不过科举,所以终生都只能是杂鱼。
而现在小吏也要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出任了,那么吏与官之间的差距会迅速缩小。
这个差距永远都不会被弥平,但却足以让官员们跌下神坛。
大家都是通过考试进来的,谁又比谁尊贵到哪里去呢?
因此公务员考试势必会遭到官员们的抵制,因为他们都是科举出身,公务员考试会让他们的身价含金量缩水。
说到底,还是牵扯到了自身利益……
赵受益道:“但朕觉得,此事依旧利大于弊。”
“科举花费众多,虽然只是三年一届,却有院试乡试等等数级,每级又有许多场不同的考试。换算下来,自然投入得多。而包卿提议的这个新考,招募的却是小吏。既然是小吏,那么就没必要这样层层筛选,考两次试也就行了。至于考试的内容,也与传统的科举不同。圣贤书要考,但不是重点,重点应在律令、算术上。这样也就不会出现能中的不愿考,愿考的中不了的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