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下(第41/45页)

先生说:“手指有时看得到,有时看不到,但你的本性却一直存在。人的心神往往只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驰骋,却不在看不见、摸不着的地方切实用功。然而看不见、摸不着才是良知的本然状态,‘戒慎恐惧’才是致良知的功夫。为学之人时时刻刻去体察那些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听闻那些耳朵听不到的地方,功夫才有个切实的着落。久而久之,功夫纯熟之后,便不费力,也不需要时刻提防检查,真正的本性自然生生不息。怎能为外在的见闻所牵累呢?”

【三一〇】

问:“先儒谓‘鸢飞鱼跃’与‘必有事焉’,同一活泼泼地[480]?”

先生曰:“亦是。天地间活泼泼地,无非此理,便是吾良知的流行不息。致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工夫。此理非惟不可离,实亦不得而离也。无往而非道,无往而非工夫。”

【译文】

有人问:“程颢先生认为‘鸢飞鱼跃’和‘必有事焉’,同样都是生动活泼的吗?”

先生说:“这样说也对。天地之间,生动活泼的无非是这个理,就是我们的良知流行不息。致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功夫。这个理不仅不能脱离,也确实无法脱离。世间所有的事物都符合大道,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这个功夫。”

【三一一】

先生曰:“诸公在此,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若茫茫荡荡度日,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得痛痒,恐终不济事,回家只寻得旧时伎俩而已,岂不惜哉?”

【译文】

先生说:“诸位在这里一定要立个必须做圣人的决心,时时刻刻都要有朱熹说的‘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觉悟,只有这样,听我讲学才能句句得力。如果茫茫荡荡过日子,好比一块死肉,被打了也不知道痛痒,恐怕最终也无济于事,回家后还是遵照自己以前的为学方法,难道不可惜吗?”

【三一二】

问:“近来妄念也觉少,亦觉不曾着想定要如何用功,不知此是工夫否?”

先生曰:“汝且去着实用工,便多这些着想也不妨,久久自会妥帖。若才下得些功,便说效验,何足为恃?”

【译文】

有人问:“我近来觉得妄念少了,也不去想一定要怎样用功,不知道这是不是功夫呢?”

先生说:“你只管切实去用功,即便有这些想法也无妨,久而久之自然会妥当。如果才下了一点功夫,就想要见到效果,怎么靠得住呢?”

【三一三】

一友自叹:“私意萌时,分明自心知得,只是不能使他即去。”

先生曰:“你萌时这一知处,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工夫。”

【译文】

一位学友感叹:“私欲萌动时,心里分明也知道,但是却不能立刻去除。”

先生说:“你的私欲萌动时能觉察到,这是你的性命之根本。当即能够消除私欲,就是确立性命的功夫了。”

【三一四】

“夫子说‘性相近’[481],即孟子说‘性善’,不可专在气质上说。若说气质,如刚与柔对,如何相近得?惟‘性善’则同耳。人生初时善原是同的,但刚的习于善则为刚善,习于恶则为刚恶;柔的习于善则为柔善,习于恶则为柔恶。[482]便日相远了。”

【译文】

“孔子说‘性相近’,就是孟子所谓的‘性善’,不能仅从气质方面说性。如果仅从气质上说,刚柔对立,怎能相近?只是‘性善’是相同的。人初生时的善原本是相同的,只是气质刚强的人受到善性的熏染则表现为刚善,受到恶性的熏染则表现为刚恶;气质柔弱的人受到善性的熏染则表现为柔善,受到恶性的熏染则表现为柔恶。这才愈行愈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