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外力的反转(第6/7页)
一天,在参加了一个教育改革的会议后,温迪不禁想到在贫困地区和农村读书的孩子们所面临的问题,她想:“为什么不招募毕业班的学生去这些地区支教呢?他们聪明,也有时间,与其去华尔街实习,不如去这些地区支教收获更大。”这个问题最终促成她确定了毕业论文的选题,也是在这篇论文中她提出了美国教育行动的理念:支持和鼓励大学高年级学生支教两年时间,无论将来职业走向是怎样的,他们的人生都会因为曾作为一名“教育传教士”而充满意义。温迪的这一行动所产生的影响一开始并不积极,她的论文令路人对她说:“亲爱的科普女士,你这样做可真是疯了。”但是温迪自己则感觉充满了干劲儿和信心。
温迪没有在意他人的贬低,而是利用自己的能力协调、动员周围人,决心在全国上下掀起提高教育水平的新浪潮。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她立刻组建了美国教育行动组织,到1990年,已经有500名毕业生参与到这个新生的项目之中。在过了大约二十年后的现在,已经有成千上万名年轻人参加过这个项目,造福了千千万万名学童。
美国教育行动的发展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作为创建者和执行总裁,温迪也曾遭遇过低谷和困难。即使这样,从她在头脑里酝酿出这个想法的时候起,她就被一股激情所驱动,她有完成这项任务的坚定决心。她希望可以建立她理想中的公立教育体系。通过这些年的种种努力,可以说她已经完成了这个目标:美国教育行动被看作经营最稳妥的非营利组织,还是《财富》杂志评选的100个最佳工作环境之一,每年申请参与项目活动的学生数量相比往年,一直在不断增加。温迪的目标是在全世界推广这个项目,不同国家的企业家都可以按照她的模式,通过全球教育行动的引领实现这个项目的意义。
回首创业之初,温迪说:“不管怎么说,当初我很快就发现了自己想做和适合做的事。能开创自己想做的事业是我的福气,这又能让我能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热情,这简直就是福中之福。”她笑着说,“我想不出还有什么其他职业能比我现在做的事更适合自己的了。”
相比之下,阿文德·拉昆纳扎遇到转折点的过程则显得漫长和复杂了一些。尽管如此,这个重要的转折点还是发挥了其“潜在能量”,帮助他从印度钦奈的一个毛头小子一路打拼,成长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和广为人知的慈善家。
阿文德毕业于著名的印度理工学院,之后在加州伯克利大学拿到了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然后做了三年教授。一天晚上,也是一个平常的晚上,在他读了一本书后,属于他的转折点出现了,从此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我一直都是一个书呆子型的孩子,只是恰巧对数学有了那么一点儿天赋。”他告诉我,“像其他在印度长大的小孩一样,我通过电视知道了美国,有了自己的美国梦。想要脱离印度这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考上印度理工学院,这在印度就相当于麻省理工学院或伯克利大学。当时有30万名学生申请报名,但录取名额却只有2000个。上高中的时候,我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10小时,日复一日为能考上那里而学习奋斗。
“当我被录取后,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曾经想都不敢想的机会蜂拥而至,其中最让我开心的就是能够去美国读研。1988年当我来到伯克利大学时,兜里只揣着100美元,从印度到美国的两天旅途中我还把护照弄丢了。毕业后,我在伯克利大学成了一名教授。那简直太棒了,我喜欢教授的工作,研究、教书,还有思考。我一直坚信只要我持之以恒,我一定会给计算机科学领域带去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