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帝国崩溃的大乱之世(上)(第5/6页)

综上所述,只有掌握最强武力的人,才能掌握最高权力。对于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来说,一场全面扩军总动员的总体战,就意味着军队实际从上层阶级滑落到了平民手中,如果打赢了,那么还能用战争红利来缓解国内矛盾,然后通过主导战后的军队复原工作,重新让上层阶级在军官和士官当中占据主导地位,恢复帝国的旧秩序;如果全面战争打败了,那么帝国就注定要在平民起义当中灰飞烟灭,根本无法使用武力镇压。

也就是说,一旦开始总动员,那么帝国战车就只能胜利或者毁灭,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

这个道理在欧洲是如此,在日本也一样适用。在二战之前,日本列岛本土的人口为七千二百万,算上朝鲜和台湾,大概能凑足一亿人。而直到七七事变前夕,日本的常备军也只有三十八万人,说是穷兵黩武,实际上论起兵民比例,其实比法国和德国都要低得多——在入侵波兰前夕,德国就已经扩军到一百二十万了!

这样一支“少而精”的大日本皇军,日本帝国的统治阶层还能够勉强保持对其的控制——由于日本帝国的阶级矛盾太过于严重,即使是在只有三十八万人的陆军里,革命情绪也已经很严重了,其具体的外在表现,就是代表下层的皇道派和代表上层的统制派之间,一系列堪称腥风血雨的明争暗斗。虽然在中国人的眼里,这两帮人都是一样的法西斯主义,但对于日本社会而言,却已经不是政治小团体的派阀党争,而是某种意义上的阶级斗争了。一定要举个类似的例子的话,大概跟古罗马共和国的平民和贵族之争差不多:草根出身的皇道派,要求全民一起分享侵略扩张的红利,而门阀权贵出身的统制派则把持一切利益,丝毫不肯放手。

——按照近代国际通行的政治光谱来说,前者大体可以代表“左”,后者则代表“右”。

幸好,那个时候的日本陆军还只有三十八万人,皇道派思想虽然在出身贫寒的青年军官之中很有市场,但按照人数比例,还是上层阶级的军官和士官略占优势。再加上皇道派自身组织混乱,弄得革命不像革命,党争不像党争,最后在“二二六”兵变当中暴走了一把之后,被统制派镇压了下来,暂时偃旗息鼓。

但问题是,接下来,随着中日战争的全面爆发,高歌猛进的大日本皇军在占领大片土地的同时,不得不逐渐开始了总动员。在一九三七年底,日本就扩军到一百万,到一九四零年是一百五十万。然后对美英宣战之后,为了开辟南方战场,在一九四一年底扩充到了二百二十万,接下来是三百万、四百万、五百万……

于是,就跟一战时期的德意志第二帝国一样,发动了总体战的日本帝国,随着军队规模的急速扩大,其军队的实际权力,也逐渐从上层阶级转移到了平民手中,而他们都是天然地痛恨财阀和贵族,在政治态度上倾向于皇道派……更别提战争之前的日本军队就已经严重不稳,军中的皇道派势力从来没被根除过!

也就是说,在太平洋战争之中,因为过度注水而高度平民化的大日本皇军,已经从日本帝国统治阶级镇压平民的工具,变成了潜在的革命力量!就像二月革命之前大规模扩充的沙俄帝国海陆军一样!

如此一来,日本帝国除了胜利和毁灭之外,已经是再也没有了其它的选择。如果签订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来停战的话,接下来必然是像德意志第二帝国灭亡之时一样的兵变和革命——不要以为日本人就是天生奴性,没有革命精神,其实日本人从古至今各种下克上事件层出不穷。虽然直接推翻天皇体制的可能性确实不大,但是把原来的天皇废黜流放,换个人来当天皇的先例,在日本的历史上可是有过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