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不一样的二战(下)(第2/10页)

在持续了六年的全方位残酷战争之中,在从北欧冰原、非洲沙漠一直延伸到东南亚热带雨林的无数个广袤战场之上,大英帝国不仅耗尽了它的全部人力、物力与财力,也被榨干了它的全部精力、勇力和毅力。

整整一代小伙子都倒在了战场上,连女人都被征召进了军队,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血液都快要流干了。

英国人已经受够了无休止的战争,受够了无所不在的匮乏,再也不想继续过着这种噩梦般的日子了。

只要能让大不列颠岛上的家园安宁如初,剩下的什么帝国荣耀,什么大陆均势,都统统见鬼去吧!

最终,对苏联宣战的提案遭遇否决,反倒是有人抛出了结束战时状态的建议,并且迎来了一片欢呼。

面对议会的一阵阵反对声浪,丘吉尔首相的脸色异常铁青。如果他真有足够崇高的威望,此时或许已经在琢磨着要不要学习克伦威尔和拿破仑两位先贤,发兵用武力解散议会了。

但很遗憾,他没有。不列颠的军人并不喜欢丘吉尔,反倒因为一系列的失败而对他怨气冲天。

——由战前的一流强国衰落到美国跟班的地步,同时还要在最前线直接面对苏联毛熊的恐怖。

把大英帝国一手折腾到这样凄惨的地步,丘吉尔这个首相实在是难辞其咎。

一旦战时状态结束,国防法失效,那么他这个战时首相的下台,恐怕也就进入了倒计时。

到了这个时候,孤立无援的丘吉尔首相,发现自己似乎只剩下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于是,他扭过头来,将期盼的目光投向了西方,那个大西洋彼岸的“民主国家兵工厂”……

但是,美国的杨基佬们,真的愿意付出自己的鲜血和金钱,为大英帝国的欧洲霸权去买单吗?

……

大洋彼岸,美国

自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开始,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漩涡,前后也已经有四年之久了。

因为战火始终都没有怎么烧到美国本土,所以,相比于到处充斥着死亡和匮乏的欧洲各国,战时美国人的生活算是宽裕得多。纽约的百老汇依然灯红酒绿,佛罗里达的海滨浴场也依旧热闹繁华。

但不管怎么样,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还是给普通美国人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汽油的限量配给,让美国人没法再惬意地开车兜风。而战时的市场管制,又使得市场上只有些发青的冻鸡肉和土豆,孩子们喜欢的糖果总是难觅其踪,黄油、牛肉干和水果也是时有时无——吃饱是没问题,但吃好就别想了。除非有着特殊的关系,否则就算拿出再多的美钞,也很难买到牡蛎和龙虾之类的高档食品。

因为军队征发了太多的男青年,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出现在工厂里的女性也越来越多。罗斯福总统的夫人在战争期间多次公开发表讲话,呼吁妇女们从家里走出来,用双手为家庭和国家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此时的美国人还没有明显的厌战情绪,依然全心全意地支持国家打赢这场反法西斯战争。

但是,如果敌人不再是法西斯的话,情况又会变成怎么样呢?

华盛顿,白宫

虽然已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但科德尔·赫尔国务卿还是拿着一个文件夹,来到了椭圆形办公室的门外。

望着从门缝里射出的橘黄色灯光,他先是轻轻地咳嗽一声,然后敲了敲门。

“……进来吧。赫尔先生!”

从房门里面传来的,却不再是那个“轮椅上的巨人”的和蔼嗓音,而是另一个略显陌生的回答。

是啊,那位二十世纪最著名的美利坚大统领、现代人类希望神光之集大成者,尽管瘸腿却身残志坚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已经在不久之前病死了。现在这间办公室里坐着的,是杜鲁门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