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不一样的二战(上)(第6/6页)

于是,在柏林被苏军攻陷、希特勒服毒自杀的消息传来之后,惶恐的意大利人就发动了一场军事政变,推翻了因为屡战屡败而人心尽丧的墨索里尼,然后宣布退出战争,希望获得一个“体面的和平”。

但非常遗憾是,再接下来,这些天真的意大利人并没有等来“体面的和平”,而来迎来了美军和苏军的南北对进——苏联迅速成立了北意大利方面军,在科涅夫元帅的指挥下,翻过阿尔卑斯山大举南下;而驻欧美军司令艾森豪威尔,在得到消息之后,也带着美英联军,从之前占据的西西里岛渡海北上。

面对来势汹汹的盟军,沿途的意大利军队已经因为罗马的政变和投降声明,而宣告自行瓦解,根本未作任何抵抗,就纷纷解散或投降。盟军的进攻变成了和平接管与武装游行,直到双方在罗马“会师”。

——翻开词典,“会师”一词,是指几支独立行动的友军部队在战地会合。但在罗马“会师”的苏军和美英联军,无论怎么看都不像是友军的架势。双方刚一遭遇,就爆发了小规模的武装冲突,随后虽然没有让冲突扩大化,但也各自抢占据点,随时保持着战斗准备,剑拔弩张地在意大利的土地上互相对峙。

然后,意大利就以罗马为中心,被苏军和美英联军给分割成了南北两半。苏联在北方扶植意共,组建北意大利的红色政权。美国则在南方筹集“自由意大利政府”。原来的意大利国王被废黜,墨索里尼被押送到了伦敦,准备审判其战争罪行……虽然这样任人宰割的局面,让意大利人感到很是沮丧,但是,能够不用让家园化为焦土,就这样告别战争、恢复和平,似乎也算是一种小小的确定的幸福了。

然而,就连这样小小的确定的幸福,眼下似乎也有沦为泡影的可能——再接下来,随着苏军和英军为了法国红色政权的生死存亡,在法国和低地国家大打出手,意大利半岛的空气也陡然变得紧张。

虽然因为科涅夫元帅的克制和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弹压,并且刻意将英军都调出了罗马附近的对峙线地区,驻扎在罗马的美苏两国占领军,目前暂时还勉强保持着和平,就连那个喜欢放狠话的巴顿将军,也没有做出什么实际的挑衅举动。但事实上,就连街边卖报的老头大婶都知道,只要双方一旦彻底谈崩,白宫下定决心要跟克里姆林宫反目,那么罗马就会瞬间变成战场,在各国占领军的炮火中化为灰烬。

悲哀的是,在这场随时有可能在意大利爆发的战争之中,却根本没有意大利人出场的角色。

在意大利军队已经被解散的现状之下,美军和苏军似乎都认为,意大利人的意见根本不重要,他们所要做的,也是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协议书上签字盖章。

此时的意大利人,忽然间就体会到了,若干年之前那场慕尼黑会议上,捷克斯洛伐克人胸中的心情。

总之,所有人都带着忐忑的心情,各自翘首以盼,等待着莫斯科、华盛顿和伦敦的最终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