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忍辱负重”(第3/5页)

更要命的是,看着上海的永和帝朝廷如此不成气候,在清军的侵略之下不堪一击,周边的邻居也纷纷起了趁火打劫的心思。首先是执掌太湖水匪十二连环坞的苏总舵主,也就是刚刚在西洞庭山岛上祭天登基的“大吴皇帝”,率领太湖群盗上岸,一路打进嘉兴府城,还占了桐乡、嘉善等地。接着,眼下盘踞徽州,奉崇祯皇帝太子朱慈烺为主的明末名臣温体仁,也亲自带兵返回故乡湖州,发动温家宗族之力,兵不血刃而全取湖州。最后,驻扎杭州的华盟浙江占领军司令部,眼看着永和帝朝廷实在是烂泥糊不上墙,连一个缓冲垫的作用都起不到,也重新派兵北上,占据了嘉兴府的海盐县,作为拱卫杭州的前沿哨所和外围屏障。

至此,永和帝小朝廷名下的版图,在短短半年之内再次大幅度萎缩,由于昆山、嘉定等郊县尽数易手,松江的府城华亭又被清军屠杀成了一片白地,这个可怜的小朝廷已经只剩了上海、江阴两座孤城,外加一个崇明岛而已。而且兵粮皆缺,饷银全无,内阁首辅徐光启在无计可施之下,于八月初忧愤而死,永和皇帝朱以海为了躲避清军,干脆乘船逃到了崇明岛不肯上陆,被人戏称为“海上天子”。

面对这样一副山穷水尽的绝境,凡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上海的这个小朝廷已经是快要维持不下去了。跟任何濒临倒闭的公司员工一样,原本困守上海的江南缙绅们,也纷纷起了跳槽的心思。

然而,抬眼环顾四周,这些风流倜傥的才子们却悲哀地发现,自己竟然没有了可以跳槽的地方!

——南边的澳洲髡贼自不消说,从来目无尊卑,蔑视礼仪诗书,把他们这些士绅才子往泥里踩,对面的满清鞑虏,在之前皇太极当政的时候,还曾经有过一些礼遇士大夫的做派,但如今却已经全面恢复奴隶制,国策乃是“尽贬江南人为奴”,投奔过去最多能当个管帐的奴隶头目,出仕为官那是想都别想。

剩下的两股势力之中,太湖十二连环坞水匪的那个“大吴帝国”,根本就是沐猴而冠,被澳洲人推出来的傀儡打手而已,而且势力比戏文里的水泊梁山还要不如,与其投奔这厮,还不如自己拉杆子当山贼呢!而徽州的那位小皇帝朱慈烺虽然是皇明正统,但跟永和皇帝的处境相比,也就是半斤八两而已。

所以转了一圈之后,这些江南缙绅发现自己根本无路可走——大明的天下已经完蛋了,周边的各个主要势力都是在拿他们当肥猪杀,完全没有优待士人、开科取士的打算,仅剩的一小块地盘也是朝不保夕。

而为了保住这最后的两座孤城,多苟延残喘一段时间,他们这些高贵的读书人还不得不奴颜婢膝,跪在自己原本一直不屑和蔑视的澳洲髡贼面前,向那些卑贱的海盗和工匠乞讨援助。

想想这些名满江南的东林士人,原本都是有权有钱的富贵人家出身,各个金尊玉贵,眼高于顶,自视为治国济世之才,如今才短短两三年时光,却一下子国破家亡,穷困潦倒,等于是从云端掉进了泥潭。

——敬重士人、厚待缙绅的大明帝国土崩瓦解;屠戮缙绅、虐待士人的鞑虏和髡贼却如日方中,即使再怎么撒泼,再怎么胡搅蛮缠,江南的士人们也无法否认这个天塌地陷一般的可怕现实。

如此剧烈的落差之下,很多士子都无法接受如此残酷的现实,认为这世道肯定是出了问题,纷纷精神失常,有上吊的,有发疯的,也有出家为僧的……然而如今的江南佛门也绝非清净地,无论髡贼还是清军,都很有伐山破庙抢尼姑杀和尚的爱好,结果很多已经剃发出家的士子,又不得不“被还俗”逃了出来。

……

除了这些精神脆弱的废柴软蛋之外,另一些精神比较坚韧的江南名士,则还在继续咬牙苦撑。在徐光启病死之后,“筑城专家”孙元化接任了内阁首辅之位,继续领导永和朝廷的抗战大业。然而上海这边粮饷皆尽,孙元化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他的劝说和逼迫之下,方以智和夏允彝等一干江南名士,终于为了朝廷社稷着想,捏着鼻子“忍辱负重”地再次前往杭州向髡贼求援,乞讨军饷和粮秣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