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为渊驱鱼(下)(第2/3页)

然而就在此时,她却遇到了张岱……终于见到一位熟人的张岱,当即激动万分,赶紧上前搭救,用一句“水太凉”打消了余潇雨的投水之念,随即将其接回明朝使团的住所,又找来几个仆妇伺候她的饮食起居。如此一番雪中送炭,当即就让余姑娘芳心大动,不多时两人就已再次破镜重圆,如胶似漆,整日诗词相和、伤春悲秋,一起回忆往昔的风流旖旎、富贵喧嚣,叹息如今的繁华散尽、冷清破落……

正当方以智向张溥提起此事的时候,从后院又传来了余潇雨的抚琴声,张溥只听得琴声哀婉凄切,满是衰亡哀伤之意,不由得叹了口气。而性情较为刚烈的徐孚远,则是听得攥紧了拳头,愤然怒道:

“……如今北虏南蛮交攻,江南四乡涂炭,我等有何面目再以君子自居?那建州鞑虏在江南跑马圈地,屠戮苏州,杀掠江南百姓,固然是倍极惨酷。可这窃据杭州的海外髡贼,又何尝不是在荼毒万民?此次南下杭州,沿途所遇同年旧友,语及髡贼残害缙绅,败坏风气,诱拐良民出海为奴之事,皆潸然泪下。而我等身负皇命,非但不能驱逐贼人,还要向此辈卑躬屈膝,摇尾乞怜……这可真是……奇耻大辱啊!”

“……暗公兄,髡贼火器犀利,势大难制,我等只可徐徐图之,不可鲁莽行事!”听得徐孚远似乎要反对此次议和通商,张溥生怕他驴脾气上来,真的把事情给搅黄了,只得赶紧跳起来安抚道,“……这髡贼惑乱民心,不惜民力,以奇巧淫技,欲据我祖宗之地。然而其不尊孔孟,不开科举,必然不得大明士人之拥护。只要我大明众正盈朝,君民一心。髡贼不过蝼蚁欲撼大树,纵然一时猖獗,日后必定灰飞烟灭……”

张溥一边说着连自己都不相信的话,一边却忍不住回想着这些日子里各种令他恐惧的所见所闻。

经过多日观察,他发现盘踞杭州的这股髡贼,虽然据说只是一路不太受重视的偏师,但也是组织严密,管理得也非常有条理,无论治政还是抚民都很有一套,而且贼兵虽然在战时杀掠极惨,但平日里却从不强掠民财,简直比眼下的各路大明兵马更像官军,真不知是如何练成的。

比较不妙的是,根据张溥私下里收集到的一些文告和打听到的传闻,这些髡贼的各种施政办法,看起来诸子百家无所不有,却唯独没有儒门圣教的影子!这说明什么?说明髡贼根本就不太想用他们这些儒生,至少不打算让他们在髡贼的朝廷中占据高位!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我辈读书人天生就是要做大官的!你们这些贼人怎么可以不给我们高官厚禄?历朝历代都没有这样荒诞的事情!

更有甚者,这些澳洲髡贼日常所用文字皆为俗体,文章布告也是全用白话,当真是粗鄙得令人发指!无论那些大儒们声讨了多少次,这些厚颜无耻的髡贼依然屡教不改。所用的书吏也既无文采更无尊卑,纵然有几个投髡的读书人,也像着了魔一样,把圣人的教诲全丢到脑后了!这简直就是在以夷变夏啊!

这几年来,看着大明天下风起云涌、分崩离析,张溥已经对大明的未来命运,隐隐约约有些不妙的预感,甚至还在笔记里写下过这样一首绝句:“……山河万古秀,周鼎常易人。朱明失其鹿,试看谁得之?”

可是,如果让建奴鞑子得了天下,大家不过是一起留辫子为奴而已,在教化了那些倾慕圣学的蛮酋,让他们开科举兴文教之后,天下的读书人说不定还有翻身的机会。但要是被这些完全不尊重读书人的髡贼得了天下,怕是这华夏传承、圣人道统都要陆沉了!亏得这些髡贼鼠目寸光,格局甚小,实力也不济,得了杭州便心满意足,止步不前。否则面对着南北二贼的夹击,整个江南士林只怕都要玉石俱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