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金陵歌舞何时休?(二)(第3/4页)
很遗憾,以大明王朝像养猪一样圈养藩王以防造反的做法,各地的藩王都不会有什么值得赞叹的功绩。同理,在正德年间的宁王之乱以后,愈加受到朝廷提防的明朝藩王们手中,也不可能掌握多少兵马。
而若是按照封建礼法,如果不考虑崇祯皇帝的儿子的话,那么血脉关系最近的就是洛阳的福王——福王是万历皇帝的儿子,崇祯皇帝和天启皇帝的皇叔,当初万历皇帝曾经有意要罢黜皇太子(泰昌帝),让这个小儿子继承皇位……貌似是一个拥立为新帝的好人选。
可问题是,在昔年的那一场立储之争当中,诞生初期的东林党可是旗帜鲜明地站在了福王的对立面。为了挫败福王继承皇位的企图,早期的那批东林君子们当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什么移宫案、梃击案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差不多是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把福王给赶到洛阳去了。东林党上下对此洋洋得意,还将此事给自我标榜为万古流芳的一大功绩……所以,如果现在的东林党为了废黜最近开始跟自己离心的崇祯帝,居然不顾旧怨要把福王给请回来的话,那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面子往哪里摆?
再说了,就算东林党愿意丢了脸面化敌为友,那福王殿下或许还记着往日的深仇大恨不肯放下呐!
而且,福王怎么说也是曾经差一点当上皇帝的人,影响力和权势都并非寻常藩王可比。如果东林党真的不管不顾把他给捧上皇位,谁知道等他站稳脚跟之后,接下来会不会立刻翻脸,对东林党算黑账呢?
除了福王之外,距离崇祯帝血缘关系比较近的藩王还有几位,但都分散在全国各地,以明末的交通条件,一时间根本来不及联络。只有一位鲁王次子朱以海,因为王府被闻香教起义军攻破,父兄皆死于战乱的缘故,乘坐海船逃到南方避难,正好就住在南京城内……于是便被一部分东林党激进分子如获至宝,经过一番忽悠、勾搭和密谋之后,便将这位朱以海殿下捧上了南京紫禁城的丹墀御座……
虽然这位朱以海殿下的地位差了点儿,跟崇祯皇帝的血缘关系也太远,让他当皇帝实在是名不正言不顺……不过在诸位自信心爆棚的东林党人看来,这新君的地位不稳一些也没啥不好,日后更加容易拿捏。
结果……因为名不正言不顺的缘故,朱以海这位“永和帝”确实是很容易拿捏,在被东林君子们忽悠得登上帝位之后,基本就成了拱手木偶,半分实权都抓不到,也不敢有什么自己的主张。但问题是,同样是由于名不正言不顺的缘故,地方上都对这位新君不太认同,而皇室宗亲更是哗然大骂,觉得他实在没资格称帝——首先是地位太低,而且跟皇室嫡系的血脉也太过疏远,这货跟崇祯皇帝都已经出了十服了……
——正统皇帝尚在人世,皇室宗亲全数不服,各省大员首鼠两端,又无多少精兵良将可以压阵,也缺少足够的声望来赢得人心……这样没名没分的皇位若是还能够坐得稳,才叫怪事了呢!
事实上,就连南直隶的地方官府,对于废黜皇帝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也是感到非常心虚的。以俞国振的看法,如果崇祯皇帝在得到消息之后能够当机立断,火速率领少数精兵直扑南京的话,那么沿途府县官吏根本不敢对皇帝举起刀枪,只会望风而降、俯首称臣。就连南京城在天子御驾面前,同样也很可能会无血开城、改旗易帜、倒戈归降——南京城内那些带兵的勋贵,也未必都认可这位“永和帝”朱以海。
但很遗憾,似乎是由于信息不对等的缘故,也有可能是摄于东林党昔日的巨大声望,流亡在西北的崇祯皇帝貌似严重高估了南京小朝廷的实力,没有选择快刀斩乱麻,而是先忙着招募兵马、稳固后方,预备徐徐图之……结果就给了根基不稳的南京小朝廷一段缓冲时间,让天下出现了二帝对峙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