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时代的融合(第4/6页)

另一方面,由于电力和自来水的普及,还有广播电台和电影院的出现,除了看不到汽车之外,这地方已经基本达到了解放前旧上海租界的生活水平,并且在治安上要比鱼龙混杂的旧上海强得多。

而在十七世纪的欧洲人眼里,这座城市却已是惊人的堂皇精美、高雅大气、先进舒适——方便清洁的自来水,平整干净的水泥或碎石沥青大道、如星河倒映般的街区电灯、热闹繁华的集市商铺、庄严肃穆的政府大楼、花园般漂亮的大学教学区,还有外岛工业园区内宏伟壮丽的蒸汽电站、如泰坦巨人般的蒸汽塔吊……无一不让他们啧啧赞叹。相比之下,此时的巴黎和伦敦,就如同腥臭肮脏的贫民窟一样不堪入目了。

更让欧洲人趋之若鹜的,则是这里宛如天堂的生活水平——毕竟那些大厦和宫殿再怎么美观,也跟市井小民无关。以十七世纪的欧洲市民生活标准,曼城这地方称得上极度富裕,即使是最下等的市民,都买得起好几套衣服,由于每个家庭都能吃得上白面包,以至于在市内很难找到卖黑面包的地方……

——此时此刻,东方的中国正处于明末乱世,西方的欧洲同样也在三十年战争的空前浩劫之中挣扎。从北欧的瑞典到南欧的西班牙,英格兰、法兰西、荷兰、德国、意大利……几乎所有的传统强国都沐浴在熊熊战火之中,尤其是作为主战场的德国,更是有六分之五的城镇被战乱摧残和毁灭。

哪怕是僻处一隅的奥斯曼土耳其,在这个时代同样也为了争夺地中海霸权,跟威尼斯人打生打死了二十五年之久,放眼整个西方世界,几乎找不着一处安静的地方。由于社会生产被战火破坏殆尽,哪怕是威尼斯和阿姆斯特丹这样著名的财富之地,也都大不如前。欧洲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之惨淡,自然是可想而知。

与之相比,曼城市民相对平静和富裕生活,在他们看来简直就是奇迹中的奇迹了。

正如当地报纸上,一位法国新教徒移民在投稿征文里的赞美:“……(曼城)这真是我所见过的最漂亮的城市,难以想象在新大陆上还有这样精美华丽的城市存在。虽然我去过很多地方,但是从罗马到巴黎再到伦敦,我所见识过的所有城市累加起来,都比不了现在看到的一个小角落……她的奢侈、高贵与整洁,让她的子民感到无比的自豪,也让所有外来者感到无所适从的卑微和莫名其妙的畏惧……”

……

总之,在乘坐齐建军总理的私人马车,走马观花地粗略浏览了一遍曼城街景之后。王秋又来到曼城南区一处街心公园,在一家齐建军总理推荐的会员制高档露天咖啡厅里落座,一边听着广播里的蓝调萨克斯,一边品尝着绿色纯天然的现磨咖啡和各式小糕点,再看看四周那些红顶白砖的二三层小楼,还有窗台和阳台上的各色盆栽花卉,当真是花楹锦簇,犹如彩练当空,美不胜收,感觉还真有那么些小资情调。

街心公园的旁边,隔着铁栅栏就是一条商业街,街上人来车往。曼城南区的居民,大多是这个国家的高薪富裕阶层,此时往来商业街的行人,无论男女老幼,都衣着不差,普遍穿着后世穿越者鼓捣出来的改良版欧式西装,脸色也挺健康和红润,跟现代社会相差无几,基本看不到什么蓬头垢面的饿殍——而在此时东方和西方的绝大多数城市里,这样令人掩鼻的邋遢穷汉都遍地皆是。

虽然为了保障国内的和谐与稳定,华美共和国一边花费巨资竭力搜集东亚移民,同时努力招揽美洲印第安原住民,一边控制每年欧洲移民的入境名额,在法律上每年只允许五千到六千名欧洲移民入籍,如此双管齐下,企图在国内保持黄种人的较高比例。但是王秋坐在咖啡座上,朝这边的街头望去,发现往来的行人之中,依然是白人和混血儿占了多数——没办法,如今的欧洲正值三十年战争的大动乱时期,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都在不断进行着惨烈的外战与内战,老百姓在战火之中流离失所,纷纷逃亡海外,企图寻找一块和平而又富裕的新家园,而华美共和国显然是十分理想的目的地。自从欧洲和北美的贸易交流日渐频繁之后,每年涌入华美共和国的非法移民,数量都相当惊人,根本不是一纸法令就能拒之门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