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把英国变成印度吧!(下)(第2/6页)
——对于常年生活在黑暗与寒冷之中的中世纪英格兰人来说,传闻中出产着香料、染色棉布和宝石等许多好东西,并且四季如春,永无霜雪之苦的印度,绝对是一个值得迷恋的美好之地,宛如想象之中的天堂国度:绝大多数中世纪的欧洲人,对传说中的东方,都有着上述美好幻想。琼女王显然也是这么认为的。
而威尼斯商人和穿越者在通过【随意门】去印度“搜集”这些移民之时,跟着过去的琼女王陛下亲眼看到的印度风景,似乎也证实了上述印象:热带的阳光是如此明媚,风中仿佛飘散着各种香料的芬芳气息,恒河两岸的土地之肥沃,堪称鱼米之乡,到处是绿油油的稻田,还有金黄的麦浪,外加无数清清的池塘。池塘里长满了圆圆的睡莲,懒洋洋的水牛踩着池塘边的泥泞,嚼食着莲叶……但是,生活在这样一片田园牧歌美景之中的绝大多数普通印度人,却并没有过上什么仿佛天堂般美好的日子。
事实上,粗看起来,他们大多数过得似乎也跟中世纪欧洲的农奴差不多,衣不遮体食不果腹,饿得双眼发绿、半死不活。少部分甚至似乎还过得更糟糕一些,连最简陋的茅草屋都没得住,全家人只能睡在路边或树下,就跟乞丐或流民似的,不过脸上倒是少见愁苦之色,让人很难明白他们为啥还能笑得如此开心。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穷得连衣服都没得穿的怪人,不琢磨着如何劳动赚钱买衣服和养家糊口,却整天蹲在墙边摆出个奇怪的练功姿势,自己饿自己,一直到最后饿死在墙根下,印度人对他们肃然起敬,说这是什么伟大的苦行者,有跟神灵沟通的大能,可外人却看得很是纳闷——莫非印度神灵都喜欢信徒自杀?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啊!印度确实是一块富庶的地方,虽然只是在外面远远地看了一眼,您也应该清楚印度人的神庙和宫殿有多么金碧辉煌、宏伟华丽了吧。但问题是,无论在哪个地方,富人和穷人,贵族和平民,总是过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啊。不管某片土地的物产有多么丰饶,也唯有上等人才能享受到这一切的好处,下等人则不管在哪里都一样穷,在英格兰是这样,在印度也是这样,在中国还是这样……印度那块地方的富庶和丰饶,只不过意味着君主和贵族的生活阔绰,跟这些下等人又有什么关系。”
对于这个过于天真的问题,王秋撇了撇嘴,“……如果印度人无论高贵和低贱,个个都仿佛生活在天堂,幸福得好像泡在蜂蜜里一样,我们又怎么能把他们弄到英格兰,为您的庄园播种和耕耘呢?”
——虽然在此时的印度,人口买卖并不是什么稀罕事,但由于穿越者们之前撕下脸皮的大肆搜刮,无论是英格兰王国还是威尼斯人,又或是罗马教皇国,都已经拿不出多少金银贵金属之类的硬通货了。
所以,如今出现在伦敦郊外的这批印度人,其实大半都是被忽悠来的——就具体做法而言,就是先让哆啦A梦出场,找个看上去最穷最脏最破烂的印度村庄,多半是聚居着贱民的,当众表演一通“天降火雨”或者“白天变黑夜”之类的神迹,震慑住这些印度农夫或贱民,吓得他们五体投地、顶礼膜拜。然后再鼓捣一道“神谕”,宣布要带他们到一个更好的地方去居住,顺便用闪电劈了那些胆敢跳出来阻挠和唱反调的村落长老……这样的话,固然有一部分人会惊慌逃散,但剩下的人多半就会吓得六神无主、乖乖认命了。
——印度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祭司是婆罗门,拥有大片土地的军事贵族是刹帝利,商人和小地主被归入吠舍,而耕种的农夫和工匠等一般劳动者则成为首陀罗。他们的职业和姓氏一一对应,代代世袭,种地的世代种地,熬糖的世代熬糖,掏粪的世代掏粪,千百年来各司其职,只要一听名字就知道这个印度人是干啥的。不同种姓的人群彼此隔离,不但一般禁止通婚,甚至连互相之间的交流都很稀少。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消灭了底层印度人集体抱团反抗的能力,让他们安心于低贱的地位,只求有个好的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