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40. 边界问题(第2/2页)

“二战”后作为德波边界的奧德一尼斯线(Oder-Neisse Line),南段没有以奧德河上游主支流“东尼斯”而是以“西尼斯”为界。

“二战”后德国失去了大片领土。图中标记数字1—10的部分原来都属于德国,现只有标记数字2、4、5、6、7、8的部分属于德国。

希特勒发动战争、尤其是发动对苏战争的一个重要动机是为德意志民族夺取“生存空间”,结果却适得其反。按照丘吉尔“三根火柴”都要挪动的主张,德国失去了大片领土。我在哥廷根的时候,不少德国人告诉我他们来自“东部”,我以为那指的是“东德”,大概是因为不赞成那里的社会主义制度来到西德的,后来才明白“东部”所指还在“东德”以东,即奥德-尼斯河边界以东,“二战”后划给波兰的那片土地,还有南北两半分别划给波兰(占多一半)和苏联(占少一半)的东普鲁士。

与失去大片领土相伴,大量德国人背井离乡成为难民,一般估计约1,200万,还有人认为高达1,600万。逃亡途中丧生的估计有上百万,有幸活下来的大多数到了西方三国占领区,即后来的联邦德国。当时美占区人口约1,800万,英占区人口约2,200万,法占区人口约380万,合在一起约4,380万,加上苏占区的1,700万,也才6,000万,可见从“东部”逃亡来的人所占比例之大。

“二战”结束时逃亡途中的德国东部难民,基本上是妇女、儿童及老人。

“二战”德国失去的“东部”不但面积相当大,而且是历史上不少德国名人的故乡。例如,数学家克里斯蒂安·哥德巴赫(Christian Goldbach,1690—1764),第一次世界大战四部曲闻名的阿诺德·茨威格(Arnold Zweig,1887—1968),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保罗·埃尔利希(Paul Ehrlich,1854—1915),等等。

失去这些地方,还让德国失去两所十分重要的大学,那就是1544年建立于东普鲁士首府的柯尼斯堡大学和1702年创建、位于下西里西亚的布雷斯劳大学。

德国统一之后,1990年和波兰签订《德波边界条约》,再次确认“奥德一尼斯线”。“二战”结束后失去“东部”对于德国不啻有如“断臂之痛”,那是一点也不过分的。然而德国人痛定思痛,理智地接受了这个严酷的现实,并未提出异议。他们承认,由于发动侵略战争,伤害了别人,不能不受到惩罚。这对我们认识日本和邻国的领土争端应该会有启发。

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