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1944年华沙起义(第4/5页)
第一部分是5,000名常规军、4,000名空军(其中1,000名为高射炮部队)、2,000名华沙警卫团以及一个约350人的党卫队侦察中队。
第二部分是武装警察和武装党卫队,共约5,710人。
第三部分是各种机动部队,包括铁路卫队、工厂卫队以及被称为“特别任务”和“特种部门”的几支小部队。
没有动用驻防城市外围准备对付红军进攻的野战部队,但动用了“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对起义者占领的街区进行轰炸。
起义领导者波尔将军对起义有这样的描述:
钟敲下午五点,上千面窗户猛然一闪而开,一阵弹雨从各个方向落在过路的德军头上,射向他们行进的队列与被他们占据的建筑物。一眨眼,留在街头巷尾的老百姓都消失了。从一扇扇房门里,我们的弟兄一涌而出,投入战斗。十五分钟内全城百万居民都投入了战斗,各种交通都停了。就在德军前线的紧后方,作为东南西北四面八方巨大交通枢纽的华沙,不再存在了。解放这个城市的战斗正在进行之中。
描述很精彩,遗憾的是那只是波尔将军的美好憧憬。实际情况是家乡军7月31日17:00时决定第二天这一时刻为“W-hour”、即举事时刻,但8月1日16:30德国指挥官已经下达全体动员命令,这样不少起义者一走上街头便遭到德军机枪的扫射,起义首日就有2,500人牺牲,德军也损失500人。附带说说,起义时间中的“W”有两重意思,分别来自波兰语“wybuch”(英语explosion,爆炸)和“wolność”(英语freedom,自由)。
尽管如此,起义还是得到华沙其他政治力量的支持,既包括极右翼的“国家武装力量”(Narodowe Siły Zbrojne,NSZ),也包括亲苏的地下武装以及广大市民,就连妇女也有不少人投入战备,那才是华沙起义能够坚持63天之久的真正原因。
以苏联为敌的“起义”却要求苏联给予援助,这本身就极其荒唐。然而苏联尽管反对,还是给了一定援助,除空投物资外,起义期间苏联红军与德军的战斗并未停息,而且付出不轻代价。8月上旬苏军损失了约500辆坦克,但也造成德军236辆坦克损失。8月26日红军重新发动对纳粹武装党卫队第4坦克军的进攻,推进到维斯瓦河东岸。9月13日德军放弃维斯瓦河以东地区,同时炸毁河上所有的桥梁,以阻止苏军过河。14日夜至15日,作为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组成部分的波兰人民军部分部队渡过维斯瓦河并与家乡军取得联系。但面对强大而且布防严密的德军,人民军伤亡惨重,阵亡、失踪、受伤共5,660人,也就不可能做更多的事情。
此前9月7日家乡军已经开始和德军谈判投降事宜,3天里有20,000名平民被允许疏散出去。15日波兰人民军一部渡过维斯瓦河,家乡军觉得看到了获得支援的希望,便中断与德军的谈判。后来见苏军进攻受阻,28日又重开谈判,10月2日签字投降。科莫索夫斯基自己进了位于德国萨克森州一个关押高级军官的战俘营,战后到伦敦,1947年至1949年担任流亡政府总理,1966年死在伦敦。
华沙起义造成的伤亡无法准确得知,不同资料给出的数字差别颇大,可以肯定的是,正如斯大林8月20日给丘吉尔、罗斯福回电所说:它“不是有利于波兰人解放华沙,而是有利于希特勒党徒惨无人道地杀害华沙的居民”,为起义付出最惨重代价的是华沙平民,估计死亡数字在15万至20万之间,还有华沙及周边地区大量平民被送到普鲁斯科夫第121转运营,不少人后来被送往奧斯威辛等灭绝营。
在西方,1944年华沙起义一直被“热炒”,而且一如那次起义本身,表现出来的仇视与敌对更多是针对苏联的。
“二战”结束以后,尽管不再得到大多数国家承认并且对波兰本土没有任何实际控制,波兰流亡政仍然在伦敦继续“运转”,先后有过5位总统、12位总理。1989年东欧剧变,1990年列赫·瓦文萨(Lech Wałęsa,1943—)当选波兰总统,流亡政府最后一任总统雷沙尔德·卡丘罗夫斯基(Ryszard Kaczorowski,1919—2010)返回华沙,将国玺、总统旗帜、总统印信、总统绶带、1935年宪法正本交给新政府。1992年波兰政府宣布承认流亡政府颁发的所有勋章,不承认“波兰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