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结局:“一场凄凉的战役” 14501453(第3/4页)

制造火炮既费力又危险。但是在15世纪,比罗兄弟制造火炮的工具正在缓慢改良,其中最重要的革新是1429年发明的火药研磨技术。在此之前,火药须在战场上现混现用,但这种新式的“细粒状”火药可以不再分成硫黄、硝石、木炭三个独立的部分。新火药大大提高了火炮的发射速度。火炮铸造技术也有进步,现在炮身的主要材料是青铜和黄铜,少数情况下也用铁,虽然这种火炮仍很容易自爆。(在围攻瑟堡时只有4门火炮自爆,这就足以让法军庆贺了。)

此外,还出现了一种便宜且相当有效的手持火器。这些“火棍”(batons-à-feu)或手枪也被称作“长管炮”(culverins),常使人将其与同名的轻型火炮相混淆。这种武器有黄铜或青铜制成的枪管,一条木制直枪托,枪托连着一个支架,发射时顶在胸前,而不是架在肩上。弹丸是铅做的,用一种特殊的爆炸性火药推动,火药价格是大型火炮所用火药的两倍。发射器叫作“蛇杆”(serpentine),即一根呈“S”形的连接器,一端作为扳机,另一端用于点火。(“serpentine”同样也是一种小型火炮的名字,即蛇形炮。)这种武器的造价只有钢制十字弓的一半,但在战场上并不多见,因为实在是太过笨重了。不过,如果在围城战中架在土垒上,这类武器的效用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1452年10月17日,塔尔博特率3000兵马在梅多克登陆。法国人知道他要来,但预计这支部队会在诺曼底登陆,所以没有在吉耶纳布置足够兵力。波尔多人按照约定起兵反抗总管奥利维尔·德·科埃提维,赶走法国驻军,打开了城门。英军于10月21日进入波尔多。当时,整个吉耶纳西部都起兵了,少数有法国驻军的城镇和堡垒都被迅速占领。查理七世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暂时没有兴兵对付塔尔博特,而是花了整个冬季为次年的反攻做准备。在冬季结束前,塔尔博特又得到一支3000人的部队,由其第4个也是最宠爱的儿子莱尔子爵率领。

1453年春,查理七世做好了准备。法军兵分三路,从东北、正东和东南三个方向入侵吉耶纳,直指波尔多。塔尔博特决定按兵不动,适时将其各个击破。7月,从正东路入侵的法军围攻多尔多涅河边利布尔纳城附近的小镇卡斯蒂永,这座镇子在波尔多上游,距其约30英里。塔尔博特本不打算出兵,让卡斯蒂永人自生自灭,但他们反复恳求塔尔博特,他最终不太情愿地决定带兵前去解围。

围攻卡斯蒂永的敌军约有9000人,没有一位指定的指挥官,高级军官们的意见也不统一,但他们都明智地将有关火炮的事务委托给让·比罗,他在位阶上似乎要高过其他人。按照围城战惯例,比罗在卡斯蒂永火炮射程之外修建了一座火炮工事,其炮台实际上要离城更近一些,通过壕沟与工事相连。这并不是军事工程学上的重大革新,只是一个惯常做法,防止镇民或援军突袭炮台。真正的工事由700名志愿者建成,包括一条深深的壕沟,后面是一座土墙,用粗树干加固。工事最显著的特征是呈波浪状、不规则的沟渠和土垒,这确保火炮能够对进攻者进行纵向射击。比罗对两军交火的情形了如指掌。这座工事约0.5英里长,200码宽,与多尔多涅河平行,距河水不超过1英里,另一面则以多尔多涅河的支流利杜瓦尔河作为天然屏障。

比罗带着300门火炮,大多数都是长管炮。看起来,这些武器极有可能是手持火器。(或许编年史家们把“带蛇杆的长管炮”听成了“蛇形炮和长管炮”。)如果是这样的话,长弓给英国带来的军事优势即将被小型火器终结。这些火器被安置在土墙上。

7月16日,塔尔博特带着所有军队从波尔多出发,这支军队包括吉耶纳分遣队在内,共有约1万人。他行军20英里,于日落时分到达利布尔纳。此时,步兵队还没有跟上来,塔尔博特身边只有500名骑士和800名骑射手。第二天清晨,他的这支小部队突然从卡斯蒂永附近的树林里钻出来,消灭了附近一座小修道院里的法军小分队。他发现法军修筑了火炮工事,于是派托马斯·埃弗琳汉爵士前去探查,随后命令部队打开一桶葡萄酒原地休整,等待其他部队到来。此时,一个从卡斯蒂永来的信使报称法军正在逃跑:事实上,镇民的确看到法军阵地上扬起的一团尘土,但撤离的不过是法军编外部队。塔尔博特以为敌军打算全面撤退,立即率军进攻敌军的火炮工事。骑士们全都下马作战,只有塔尔博特——这位75岁的老兵——骑在马上,身穿深红色缎袍,满头银发上戴一顶紫色软帽,在整个战场上看起来十分显眼。当年他在诺曼底被扣押,法国人释放他时,强迫他发誓在对法作战中不穿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