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西线的胜利(第2/9页)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军人的职业中,没有人比美国的罗伯特·E.李(1)将军具有更崇高的声誉、更显赫的战功,并且更忠于自己对国家的义务。八十年前的这个月,他被压倒性的军队完全包围,他忠实的部下只余寥寥几人,无法再继续进行有效的战斗,于是,他选择了体面的投降。

同样的抉择如今摆在你的面前。为了一个战士的荣誉,为了全体德国军官的声誉,为了贵国的未来,立刻放下武器吧!你挽救下来的德国人将会为恢复贵国人民的社会地位做出贡献。你保存下来的德国城市是贵国人民要实现幸福安宁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布兰斯泰特带回了莫德尔参谋部的一名军官,并带来了一个口信:由于将军曾亲口宣誓效忠于希特勒,受此誓言的束缚,他不能投降。即使只是考虑一下李奇微的建议,他的名誉都会受到玷污。

往东大约二百英里处,辛普森正在他位于易北河附近的战地司令部制订攻占柏林的最后计划。这时,有电话找他:布雷德利希望他立即飞往位于威斯巴登的第十二集团军群战术指挥部。辛普森猜测,布雷德利是想知道第九集团军何时能向柏林运动。在去见布雷德利的路上,他又一次检查了自己的计划。四十八小时后,第二装甲师和第八十三步兵师将一同沿着高速公路向柏林发起进攻。等他一回去,他就要下达最后的命令。

当他在威斯巴登走下飞机时,布雷德利正在等他。两人握了握手,布雷德利张口便说:“我现在就要告诉你,你的部队应该就地止步,不能再往前走了,你必须撤回易北河这边。”

“该死,究竟是谁下的这种命令?”辛普森目瞪口呆,“再过二十四小时,我就可以到柏林了!”

“艾森豪威尔刚刚告诉我的。”

辛普森坚持说,易北河对岸几乎没有什么抵抗。他认为,通往柏林的道路畅通无阻,他可以迅速靠近柏林,直到城郊附近才会遇到真正的防守。但是争辩没有用,他郁郁不乐地飞回了他的司令部。“好吧,先生们,事情是这样的,”他对等在那里的记者们说,“我接到命令,要原地止步。我不能继续向柏林挺进了。”

“简直太丢脸了!”一名记者惊呼道。

辛普森竭力掩饰自己的失望。“命令如此。”他镇定地说,“我没有什么好评论的。”

在3月底,促使艾森豪威尔决定绕开柏林的原因之一,是俄国人离这个城市较近,肯定会先抵达柏林。但在两个多星期之后,辛普森和朱可夫距离德国总理府几乎同样远。辛普森曾宣称,他可以在二十四小时内抵达柏林,这并不纯粹是吹牛。除了几支孤立的德国部队外——而且其中大部分只会稍作抵抗甚至毫不抵抗——在他和希特勒之间,除了艾森豪威尔从中作梗,几乎没有任何阻碍力量。(2)

2

在莫斯科,哈里曼大使实践了他很早之前就对上级推荐过的办法。他和美国驻华大使帕特里克·J.赫尔利一起,在克里姆林宫同斯大林和莫洛托夫进行了会谈。哈里曼借机抗议了一百六十三名美国飞行员在波尔塔瓦迫降一事。这仅仅是因为其他一些美国人行事有些鲁莽。比如,一名美国飞行员搭载了一名自称是他老乡的波兰人;还有一次,一架受损的美国轰炸机降落在波兰的一个机场进行维修,后来未经许可便起飞了。斯大林宣称,这些事例证明了迫降是合理的,美国人“正同波兰地下组织密谋反对红军”。

“您这是在怀疑美国最高统帅部的忠实性,我不允许您这样!”哈里曼激动地回答。赫尔利试图制止他,但哈里曼继续谴责斯大林“实际上是在怀疑马歇尔将军的忠实性”。

“我可以用性命担保,我信任马歇尔将军,”斯大林回答道,语气有所缓和,“我不是说他,而是在说一个年轻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