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所封不当 后患无穷(第2/2页)
因此,项羽分封十八诸侯王时,司马欣被封为塞王,都栎阳(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
司马欣在整个楚汉战争中没有任何出色表现。汉二年刘邦杀回关中,司马欣立即降汉。彭城大战司马欣虽然逃归项羽,但在楚汉战争中寸功未建。汉四年,项羽因军粮被彭越所劫,不得不回师,临行前将镇守成皋的重任交给了曹咎、司马欣,并郑重嘱咐我十五日必诛彭越,定梁地,只要求他们坚守勿战,维持十五天即可。结果,只挨了刘邦的士兵们五六天的臭骂,大司马曹咎就受不了了(使人辱之,五六日,大司马怒)。司马欣不知道是阻拦了还是没阻拦,反正曹咎出战兵败,曹咎与司马欣同时自杀。曹咎擅自出兵时,司马欣是曹咎的副将,他既不能阻止曹咎违令出战,又不能力挽狂澜,最后只落得兵败自杀的下场(大司马咎、长史翳、塞王欣,皆自刭汜水上)。
项羽竟然封了这样一位庸才为关中三秦王之一,实在是匪夷所思。
再看错封章邯。
章邯当封,但封非其地。
章邯是秦末名将,曾率兵打败了进入关中的起义军,又战败陈胜、项梁,巨鹿之战后降项羽。此人善于作战,是秦末战争中不可多得的将才。
章邯率秦王朝二十万野战军降楚,为最后灭亡秦朝的确立有大功。项羽在巨鹿之战结束后立即封章邯为雍王,使之成为关中三秦王中第一位受封者。项羽封章邯为雍王的初衷,大概是想以秦人治理秦地。但是,项羽在新安坑杀二十万秦降兵之后,关中百姓把对暴秦之恨倾注到章邯身上。一代名将章邯最终败给了杀回三秦的汉军,其中,民心的向背起了很大的作用。
章邯虽然败于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但是仍然顽强地坚守了十个月。直到彭城大战后,因汉军水淹废丘,他才兵败自杀。
以计功封王的原则衡量,章邯可以封王。但是,把他封于秦地为王,执行项羽以秦人治秦地的方针,却是项羽大分封中的又一大败笔。
另一位秦降将董翳被封为翟王,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北)(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
三秦王的分封,都是错封。章邯的错封仅仅在于封地不当,不该封在秦地;司马欣、董翳不仅不该封在秦地,而且根本就不该封王,属双重错封。
三秦王错封的后果极为严重。汉元年四月诸侯分封完毕,刘邦八月杀回关中,除了章那进行了殊死抵抗外,司马欣和董翳未作任何抵抗就投降了。项羽利用三秦王遏制刘邦杀回关中的愿望完全落空。从此,关中富饶的土地,秦代以来形成的耕战结合的组织方式,为刘邦提供了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源源不断的兵员、物资,成为刘邦牢不可破的根据地。
三秦王除章邯外,司马欣、董騎都是庸人;而且,关中百姓都因项羽坑杀二十万秦降兵而独独留下他们三人,对他们恨之入骨。项羽偏偏在关中封了这三位秦将,所以三秦王的部队全无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