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二节 戏水西岸 剑拔弩张(第3/5页)

第二个问题:你估量一下,你的军事力量是否足以抵挡项羽的军事力量(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这是一个让刘邦非常难堪的问题,言外之意是你也不掂量掂量你自己的实力。所以就有了“沛公默然”四字。

刘邦沉默了一阵,说:本来就不如项王(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然后刘邦反问了一个问题:究竟该怎么处理这件事呢(且为之奈何)?

韩信在萧何的大力推荐下任大将军后,曾和刘邦有过一番谈话,韩信也是一连问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如今向东用兵,争夺天下的权力,难道对手不是项王吗(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

刘邦马上回答:是这样。

韩信接着问了第二问:大王自我评估一下,您的勇猛、强桿、仁德、强盛,与项羽相比,怎么样(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刘邦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说:不如项王啊(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韩信和张良提出的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就是刘、项两家在楚汉战争初期的军事实力对比,对刘邦很不利。要刘邦公开在下级面前承认这一点非常不易。刘邦要回答张良的问题,实质上是要在下级面前承认自己的失误,而且是承认自己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利令智昏。

为了找到战胜项羽的良方,刘邦还是老老实实地承认了自己当时的实力不如项羽,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啊。

张良的两问也说明张良是一位非常称职的老师,他严格遵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方不冥思苦想,不要去启发他;对方不郁积难言,不要去开导他)的古训。他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刘邦应该怎么做,而是在讲出应该怎么做之前,要刘邦自己先好好思考一下。

在刘邦充分思考过自己的错误之后,张良才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利用项伯,欺骗项伯。

张良对刘邦说:你去告诉项伯,说你刘邦不敢背叛项王(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张良这一招,妙在两处:一是利用了项伯,二是看透了项羽。项伯是政治糊涂虫,好利用;项羽的愤怒是因为自尊与虚荣受到了伤害。

刘邦的理解力极好,他立即领会了张良此计的精神实质,而且马上胸有成竹了,“为之奈何”也不再问了。反过来连续向张良提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

君安与项伯有故(你怎么和项伯有这么深的老交情)?

项伯在大战爆发的前夜私见张良,说明两人有非同一般的关系。刘邦在理解了张良传授的计谋之后,对张良和项伯非同一般的关系立即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表明刘邦的政治警觉性极高。

张良从容不迫地回答:项伯在秦朝时曾经有过人命案,是我救了他。今天我有了危难,他才特意来救我(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刘邦在解除了疑虑之后,马上提出第二个问题:

你们俩谁年长(孰与君少长)?

张良回答:长于臣。

刘邦马上应对:你请他进来,我要拿出对待兄长的礼仪接待他(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刘邦的这两个问题大不一样,前一问是表达他心中对张良的疑虑,后一问是解除了疑虑之后所采取的行动。

在张良的指点下,刘邦立即实施哄骗项伯的行动。

刘邦为什么要哄骗项伯呢?

因为项伯是此时唯一能够给项羽传话的人,而且又是一个政治糊涂虫。所以,争取项伯、哄骗项伯成为刘邦的第一要务。

哄项伯刘邦结亲

项伯一人帐,刘邦立即敬酒,并马上与项伯订为儿女亲家。这是刘邦既实用又高明的一手,第二天鸿门宴上项庄拔剑起舞企图行刺刘邦时,项伯也拔剑起舞,时时保护刘邦,原因就在于刘邦前一天刚刚和他订了儿女婚事,他与刘邦成了儿女亲家。

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