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二世诈立(第2/7页)
三说谋立太子。
胡亥指责扶苏“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真是颠倒黑白!谁日夜盼望太子之位?扶苏如果真想当太子,他最好的办法是缄口不言,这样,也许他早就当上太子了。正是因为扶苏不以太子为人生目标,所以,他才屡屡上书,即使贬到边地,他也不忘进言。显然,这一条也是欲加之罪。小人的龌龊之处就在于无耻且光明正大地把自己的龌龊强加于对方。从而证明自己的高尚。
四说为人不孝。
胡亥给扶苏加了“不孝”的罪名,但是;—并没有说明扶苏如何“不孝”。真正的“孝”是恪守父训。胡亥连父皇的遗诏都可篡改,还侈谈什么“孝”与“不孝”?叛臣逆子又有什么资格来谈“孝”呢?这是他们最害怕别人定在他们身上的罪名,所以急不可耐地先加在扶苏身上。所有这些罪名,无非是一种政治需要而已,现在到了需要给扶苏定罪的时候了,并非扶苏真有大罪!扶苏最终坚守“父让子死子不得不死”的古训而拔剑自刎,这恰好证明了扶苏恪守孝道。
政变集团将矛头对准扶苏。看到这份伪造的“遗诏”,扶苏会怎么办呢?
扶苏该怎么办呢?接到诏书后,如晴天霹雳,扶苏肝胆俱裂,痛心而泣,转身回到帐中就要拔剑自杀(’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史记·李斯列传》)。一哭,二入,三自杀。扶苏的表现是对秦始皇的异常忠诚,但是,这种愚忠愚孝令人失望!扶苏并非孩童,但是,他却有如孩童般的单纯。他屡屡上书劝谏秦始皇,他不辨诏书真伪,看见赐死诏书就想自杀了事。他根本没有想过这份诏书是不是假的,更没有想过这世界上还有人敢于伪造诏书。
扶苏的单纯令人敬重,亦令人吃惊。
诗人爱默生说过:“没有一件事比伟大更为单纯,事实上,单纯就是伟大。”单纯是伟大,但是,单纯可以是幼稚,甚至于单纯也可以是愚蠢。
如此的政治阅历,如此的政治判断,证明扶苏只是一位“合法”的帝位继承人,而并不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也不是一位“合适”的大秦帝国的二世君王。
秦始皇一生不立皇太子,临终时又选了一个“合法”但不“合格”的皇位继承人。这表明秦始皇尽管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颇有识人之明,但是,在选拔帝位继承人时却丧失了这种智慧。能处理好国事者,未必能处理好家事;然而,对于一位帝王来说,自古家事皆国事。
由于扶苏对这封假遗诏深信不疑,而且,扶苏觉得父皇既然都赐他死了,再请示还有啥意义呢(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随即自杀。
与扶苏同时被赐死的还有一人,此人的所作所为就与扶苏大相径庭。此人是谁?他为什么敢于抗旨不遵呢?
此人就是蒙恬。在逼杀扶苏的同时,胡亥、赵高、李斯还要逼杀蒙恬。
前文已言,蒙恬是长城军团的主帅,其弟蒙毅是秦始皇的正卿,蒙氏兄弟的存在对胡亥为首的政变集团的威胁同样严重。所以,发动宫廷政变的“三家村”绝对不会放过蒙恬。
那么,他们给蒙恬加的罪是什么呢?
两条罪名:知情不报,为臣不忠。扶苏既然图谋不轨,蒙恬自然就是知情不报;知情不报就是为臣不忠。所以,赐蒙恬死,将兵权交付副将王离(秦国名将王翦的孙子)。
但是,蒙恬可不是一个好忽悠的人。虽然他是武将,然而政治经验颇为丰富。他看到扶苏想自杀,立即进行劝阻。蒙恬讲了四点:
一是陛下在外,未立太子,不能轻易自杀;
二是我统重兵,你为监军,我们身负重任;
三是单车一使,怎能轻信?怎知没有阴谋?
四是请示皇上,确认以后,再自杀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