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沙丘政变(第6/6页)
于是,赵高第三次游说胡亥。
游说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在于击中对方的软肋。胡亥两次反对都有自己的理由,赵高要说服胡亥必须有针对性地破解胡亥的理由。
赵高怎样破解胡亥的理由呢?
赵高讲了几个历史故事:一是商汤杀夏桀,周武王杀商纣王;二是卫君弑其父。商汤灭夏,杀其亡国之君夏桀。周武王灭商王朝,杀暴君商纣王,但是,天下人并无异议,反而称赞商汤和周武王的所作所为符合道义。卫君弑其父,但是,卫国却称赞卫君的盛德,连孔子评论此事时都不认为子弑其父为不孝(高日:臣闻汤武弑其主,天下称义焉,不为不忠。卫君弑其父,而卫国载其德孔,子著之,不为不孝)。
历史最有说服力。赵高非庸才,他讲的历史故事对胡亥影响重大。因为两组历史故事一是臣弑君,二是子弑父。以臣弑君“不为不忠”,以子弑父“不为不孝”。弑君弑父都能做,何况杀兄称帝呢?胡亥能听不进去吗?这些堂堂皇皇的历史事件,为其政变蒙上了一层正义的遮羞布,使胡亥不致做贼心虚。
将神圣的灵光打在小丑的嘴脸上,借以行其奸,这似乎成了历史上一些奸邪小人遮盖其丑行的常规做法。
利害关系往往最能打动人。赵高说了这些还不算,他还从正反两面讲了一番利害。正面讲了两点:一是“大行不小谨”,二是“盛德不辞让”。什么意思?做大事就不要被小节约束,有能力就不要辞让,这是从正面讲;反过来讲,“顾小而忘大,后必有害。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愿子遂之”。赵高铁齿钢牙,完全从利害上诱导。赵高认为,胡亥是顾小忘大、犹豫不决,最终会为害自己,徒留悔恨。只有“断而敢行”,才能“后有成功”。
历史有时会玩弄一个恶作剧,让一个平庸可笑的人物去扮演一个英雄的角色。于是,在一个短暂的时期里,善恶、忠奸、美丑一下子都被颠倒,这样的错位甚至成为一个社会或者一个王朝分崩离析的重要原因。
赵高为了个人的利益托荫,为了傍上一个能够控制的政治“大款”,使出了浑身解数,摇唇鼓舌,胡亥终于败下阵来。
于是胡亥同意了赵高篡改遗诏的阴谋。沙丘政变由此拉开了序幕,开始进入实际的操作阶段。
但是,仅有赵高和胡亥两个人的合谋,此事断断难以完成,还有一个关键人物——李斯。李斯是左丞相,手握大权。如果没有李斯的首肯,谁敢篡改秦始皇的遗诏?李斯在沙丘即可抓捕赵高。那么,李斯会同意赵高的这一阴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