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品人识鉴(第8/11页)
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
卞令目叔向:“朗朗如百间屋。”
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海西时,诸公每朝,朝堂犹暗;唯会稽王来,轩轩如朝霞举。
有人叹王恭形貌者,云:“濯濯如春月柳。”
本条中,对嵇康的描述更具代表性:嵇康身长七尺八寸。以此推算,其身高在一米八以上,再配以“萧萧肃肃,爽朗清举”的举止,“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的气质,难怪“风姿特秀”,冠盖魏晋。
而山涛的形容更惹火:“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这样的形容,可以说把人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起来。
乱天下者
王夷甫父乂,为平北将军,有公事,使行人论,不得。时夷甫在京师,命驾见仆射羊祜、尚书山涛。夷甫时总角,姿才秀异,叙致既快,事加有理,涛甚奇之。既退,看之不辍,乃叹曰:“生儿不当如王夷甫邪?”羊祜曰:“乱天下者,必此子也!”东晋时,权臣桓温北伐,登城楼远眺,感慨地说:“中原百年陆沉,王夷甫诸人难辞其咎!”
谈及西晋的灭亡,人们想到的第一个词便是:清谈误国。
随后,首先想到的人是王衍,即王夷甫。为什么?因为他下场不好,被羯族领袖石勒俘杀,所率晋军全军覆灭。也就是说,有了这样的坏结果,然后再进行反推,看:清谈误国吧?
其实,叫王衍以一人之身承担整个时代的动荡是不公平的,而且他也承担不起。
王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跟从兄王戎一起,把山东琅邪王家的荣耀引入新层面。二人都做到了宰相级别的官。其中,王衍官至太尉。
说实在的,王衍的清谈功夫不是最好的,比如他就曾受到裴的轻蔑,当时名士燕集,裴对王说:“我们家族的裴楷为一世之模范,他的好名声怎可计量呢!”
王衍便亲切地称其为“卿”。
裴笑道:“我可以成全你这个志向!”
而且,王衍也未能像何晏、王弼、郭象那样留下理论著作,其玄学根基往往取自他人,自己没什么独特见解,因义理总是变化,被称为“口中雌黄”。
但是,这并不影响王衍是个清谈的符号式人物。意思是说,王衍虽不是顶级清谈家,但其综合实力指数却很高:
魏晋名士首先讲究的是容貌、风神,这两方面,王衍都很突出。王戎曾形容过王衍:“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这是讲他的气质和风神的。
至于王衍的容貌,则被这样形容:“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说通俗点就是,王衍长得特别,擅长清谈玄理,经常手里拿着一把玉柄拂尘。而且,他的皮肤还特别白皙,跟拂尘的玉柄没什么区别。用《名士传》里的说法:“王夷甫天下奇特,明秀若神。”
名士还讲究雅量,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随便举个例子:
名士魏顗为会稽郡山阴县令,同乡孔沈、虞球、虞存、谢奉并称四族之杰,或长于清谈,或长于写作,或长于学术,每个人都有一处特长,只有魏顗没有什么突出的特长。有一次,虞存嘲笑他:“与卿约法三章:谈者死,文笔者刑,商略抵罪!”就是说,我跟你约法三章:“若与你清谈,则当同死罪;若与你侃文学,则受刑罚;至于钻研经典,讲谈学术问题,就抵罪!”
意思很明显了:对那几件事你并不精通。
但魏顗听后怡然而笑,并无生气之色。这就是雅量。